女孩兒無比堅信父母對她的愛。可是,女孩兒不是一株溫室裏嬌弱的、沒有主張的玫瑰花,而是一個有思想有頭腦的公主。如果父母把她當成一株玫瑰來養育,女孩兒就以為自己真的就是一株玫瑰,值得擁有世界上最好的一切。她會隻關注索取,而不會謙遜地感恩。
即使作為玫瑰花的父母有足夠的獻身精神,仍無法為女兒屏蔽掉一切困難,也不可能為她解決所有的問題。女兒會遭受痛苦:她的親人可能會死,她可能會得病,她喜歡的男孩兒不喜歡她了,這個時候,父母該怎麼辦呢?女兒會怎麼做呢?
當女兒認為自己是一株玫瑰,她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應該住在溫室裏。如果遭遇了暴風雨,那一定是什麼人的錯,讓溫室出現了問題。女兒會像以往那樣,等待著別人來承擔一切。可能她從灰姑娘的故事裏得到了暗示:有些時候她需要溫順、忍耐,這些有助於她得到同情和幫助,但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有什麼人來拯救她。這個拯救者,最初是爸爸媽媽,然後是她的王子。
然而,這是一個悖論。女孩兒是一株高貴的、應該擁有一切的玫瑰花,可是卻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那麼,女孩兒的命運該由誰來主宰呢?如果父母一開始就占據了救贖者的位置,那麼父母就是女孩兒的主宰者,父母給予女孩兒無助、無能又索取無度的生命,這也就意味著,在父母老去之後,還會有人來主宰女孩兒的生活。如果他不能給予女孩兒她想要的,他就要承擔責任;如果他不願意給予女孩兒這一切,女孩兒也將毫無辦法。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灰姑娘的故事告訴女孩兒,她的幸福生活將在遇到白馬王子之後燦爛地展開。於是,所有自認為是玫瑰花的女孩兒都在等待白馬王子,指望他給自己搭建一個看得見陽光和星星,還能把狂風暴雨抵擋在外的溫室。可是,這樣的白馬王子真的存在嗎?特別是在男孩兒們也都成為獨生子、小皇帝之後。是否,女孩兒最後隻能用自己的青春和身體換取這一切呢?
對思想成熟的成年人,所有的疑問都不難回答。可是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狀況:一方麵,父母認識到女孩兒獨立的必要性,希望女孩兒對待問題時能夠自己去解決;另一方麵,當女孩兒真的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更著急的卻是父母,他們擔心女孩兒沒有經驗和辦法,擔心女孩兒因此會受到傷害。所以,就千方百計地幫助女孩兒解決問題。沒有父母希望女孩兒做無助的灰姑娘,或許,就是這種“舍不得”讓女孩兒喪失了獨立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造成女孩兒依賴的根源。
其實,獨立性才是孩子終生發展的動力。蒙台梭利十分重視對孩子進行獨立性培養。她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
培養女孩兒的獨立性有兩個關鍵時期。兩歲左右被稱為“第一反抗期”,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獨立意識的萌芽,非常希望自己嚐試和參與成人的活動,什麼事都要堅持自己做,甚至還要幹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明明自己做不好,還不讓別人幫忙,所以不了解孩子的父母就會說:“這孩子怎麼變得不聽話了!”其實,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這時候,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適時地提供適當的讚美、指導和幫助,讓他們在日常小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獨立處理事情的自信心。這樣,在以後遇到更大的挑戰的時候不至於不知所措。
培養女孩兒的獨立性的第二個關鍵期是青春期。盡管人們有理由相信,女孩兒能夠通過青春期進一步學會獨立,為將來走向社會,成為一個獨立自強的新女性做好準備。但是,人們也不得不麵對這樣的狀況,那就是:很多父母在這一時期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他們非但沒有鼓勵女兒尋找自我,反而把女兒圈在一個人為設定的小圈圈裏。有些父母嘲笑女兒想做外科醫生的願望,說服她們護士是更好的職業;有些父母勸阻想做化學家的女兒,認為當一個化學老師更能兼顧工作和家庭……有多少女孩兒就這樣在本應大踏步向前走的時候卻學會了自我束縛?
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即便在女孩兒走向獨立的道路上,她也需要與男孩兒不同的學習方式。所有渴望獨立的女孩兒都在渴望父母的關愛,而男孩兒們卻需要更多信任的空間。所以,對那些試圖幫助女兒獨立的父母而言,從某種意義上講,自己14歲的女兒比她6歲的時候更需要父母,需要父母的指導和關愛,而不是需要“一點兒自己的空間”。
因此,父母教育女兒不做一個依賴者,這對她的發展十分重要。父母應經常審視女兒的獨立性如何?是溫室裏嬌弱的、沒有主張的玫瑰花,還是一個有思想有頭腦的現代公主?自己是否在全心全意地為她築造溫室?是否禁錮了她前進的步伐?
女孩兒的自立品質很重要。它是健康人格的表現之一,對於生活、學習質量以及成年後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女孩兒應該學會獨立地行動和思考,不追隨他人,自己創造成功的快樂。那麼,父母在培養女孩兒學習獨立的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要點呢?
首先,鼓勵女孩兒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不到二十五六歲,女孩兒是不會認識到其獨特天賦並發現自己的真正目標的。一般而言,每個女孩兒的行為背後都隱藏著真實的意圖,如果教育者能夠給女孩兒成長的空間,提供充足的陽光和及時地修剪,女孩兒就會自然而然地向著她的生活目標成長。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一種願望,它在等待、在傾聽著我們內心真我的聲音……那就是我們所擁有的唯一的真正的向導。而且,如果你不能聽到這種聲音,那麼你的一生都會有被人牽著鼻子走的感覺。”是的,決定女孩兒未來的隻能是她內心深處的聲音。當女孩兒聽到這種聲音,並得到了聽從它的自由、支持和引導,女孩兒的獨立才算正式拉開了序幕。
其次,培養女孩兒主導生活的意識。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成年人,已經生活了幾十年,卻還在隨波逐流,還在被生活牽著鼻子走。這其中有不少女性。父母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女兒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生活中誠然有很多困難,但是,主導型的人會永遠努力向前走。父母在女兒麵臨困境的時候,所需要做的,就是問一個簡單而關鍵的問題:“你能怎麼做?”這句話能夠有效地使女兒從被動的無助狀態轉到主動探尋狀態。是的,與其坐在那裏等待拯救,不如想一想,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有時候,行動會讓人發現,看似遙遠的目標其實並沒有那麼難。當女兒發現了這一點,她就會汲取到生存的活力,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從而更容易度過危機,而所有的這些都將幫助女兒掌握自己的命運。簡而言之,父母要讓女兒體驗到,誰學會了獨立,誰就能夠找到自己的幸福。
最後,幫助女孩兒看待平等:女孩兒不需要無原則地遷就別人。女孩兒不需要舍棄自己的愛好遷就他人。跟男孩兒一樣,她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目標,將之發展成一項事業。當然,如果女孩兒認為做全職太太也是一項事業,這也無可厚非——隻要她不失去對外界的興趣。女孩兒將會慢慢承擔起她在家庭和工作中的責任。或許在這之前,我們要教育女孩兒敢於說出內心的想法,並要求周圍的人對女孩兒的想法表現出應有的尊重。
4.培養女孩兒的自律品質
如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
——陀思妥耶夫斯基
自律,即自我約束,是人的意誌品質的反映。一般來說,孩子的思想行為、道德意識、價值觀念等理性知識尚未成熟,均處於無知或者蒙矓階段,又加之長輩的嬌慣。因此,其心理膨脹極易走向極端,從而以自我為中心,卻又做事想倚仗,遇事不三思、行為不檢點、意誌難自控。稍遇挫折,又是悲觀又是失望、怨天尤人、意誌消沉,甚至還可能會幹出不可理喻的蠢事來。
作為女孩兒,不能理智地控製自己的行為和意誌,沒有一定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沒有充分認識自己和肯定自己,缺少自律更易隨波逐流,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所以,父母培養女兒的自律品質顯得非常重要。
可以說要想獲得任何成功和進步都離不開自律精神,自律也是自身人格修養很重要的方麵。父母從小培養女兒自律的品質,是其他方麵的教育得以實施的一個保障,不管是學習上還是品德修養方麵。
那麼,怎樣培養女孩兒的自律品質呢?劉先生的育女經驗是:
父母言傳身教循循誘導,和孩子比自律,可謂是最好的方式。劉先生的女兒如今八歲,前幾年她在家中就是一個公主,要東不能西,要南不敢北,指定了某一物事,全家上下務必遵照執行,一時一刻都不可怠慢。其刁鑽驕蠻令劉先生的朋友忍無可忍卻又惱怒不得。而如今,這位刁蠻的公主竟轉變得彬彬有禮,讓人刮目相看。朋友們問劉先生是如何使這驕傲的小公主有著如此巨大的轉變的,劉先生笑著指了指玻璃板下壓著的一紙條,說:“這就是訣竅。”原來,紙條上寫著:和菲菲比自律,誰輸誰是小狗。在菲菲房間的牆上,也貼著小菲菲歪歪斜斜的幾個字:和爸爸比自律,誰輸誰是小狗。劉先生說,這個協定是他和妻子在一次口角後與菲菲簽訂的。那一次,他看電視過了頭,妻子跑出來和他爭吵並摔壞了很多東西,恰巧被菲菲目睹了。第二天,他向妻子道歉,菲菲也在場,他作保證,今後再也不看電視看到深更半夜。妻子沒做聲,菲菲卻插嘴說:“你總是這麼說,為什麼總不兌現?”他一愣,旋即靈機一動說,“那都是爸爸的錯,沒有一定的約束能力,如果爸爸嚴於律己了,媽媽今天也不至於不理爸爸生爸爸的氣了。菲菲,來,咱們立個條約比比自律,爸爸保證今後約束好自己,每晚10點鍾就按時睡覺,你也保證從此不再伸手向爸媽亂要錢,更不許調皮搗蛋無故耍賴無故哭鬧,還要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急躁不驕蠻,講衛生不隨地吐痰亂扔果屑等。”菲菲眨了眨眼睛,似乎覺得約束太多,但最終還是很果斷地簽約,並請媽媽作證。簽約之後,菲菲終有收斂,並暗暗地監督爸爸。劉先生亦表現得十分良好。有時菲菲雖然得意忘形偶爾犯規甚至還想耍賴毀約,但隻要劉先生和妻子拿出字條來嚴正指出,“爸爸都嚴格遵守了,你難道做不到?想做一個誠實的孩子還是想做小狗?”她也就伸一下舌頭做個鬼臉不吱聲了。
劉先生說,這種和孩子比自律的方法,確實起到了督促菲菲自覺地養成良好習慣的作用。通過和爸爸比自律,菲菲變了,長大了。
當然除了上述方法外,以下的“三結合”方法也需要父母學習掌握,並貫徹到日常教育中去。
一是把孩子的最大化發展與對她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現在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最大化發展放在首要位置,比如:期望孩子取得優異的成績、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等。父母隻關注孩子的“分數”,而忽視了對孩子行為習慣的教育。以至於一些女孩兒的學習成績雖好,但其日常行為卻不敢讓人恭維。其實這是令父母汗顏的事,倘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手抓最大化發展,一手抓行為習慣教育,孩子一定會成為品行皆優的好孩子。
二是把對孩子的嚴格要求與她自己的行為體驗相結合。人的品質的發展過程是他律到自律的過程,父母必須使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化為孩子內部的一種需要。這種需要的形成要求孩子有親身體驗,比如:讓孩子想想,買東西時為什麼要排隊?不排隊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通過這種體驗,使孩子懂得要想獲得自己的利益必須尊重別人的利益,樹立一種對等的權利義務觀念。
三是把對孩子的嚴格要求與成人的以身作則相結合。孩子正處在成長中,大人的一切言行都會成為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因此,父母要做出表率,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製訂家庭規則,以便共同遵守。例如:進別人房間要先敲門;下棋玩遊戲要按規則決定勝負;說錯話做錯事要禮貌道歉;看電視時不要幹擾別人。即使父母違規也要自覺受罰,讓孩子懂得規則的嚴肅性,從而加強自律。
自律不是壓抑個性,是自己對正確規則的認同和遵守。他人製訂的規則如各種法律法規紀律,屬於外力約束,外力約束最終要內化成自我約束。除了自我管理和家庭規則中的自律,父母還要教育孩子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公共規則、集體紀律等方麵都要嚴格自律,當自律成為孩子具有的一種精神、一種可貴的品質,孩子將受益無窮。
5.培養女孩兒的自信心
深窺自己的心,而後發覺一切的奇跡在你自己。
——培根
女孩兒們都應該看看珍妮的故事。珍妮是個總愛低著頭的小女孩兒,因為,她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有一天,她到飾物店去買了隻綠色蝴蝶結,店主不斷讚美她戴上蝴蝶結挺漂亮,珍妮雖不信,但是挺高興,不由地昂起了頭,急於讓大家看看她漂亮的蝴蝶結,以致她出門時與人撞了一下都沒在意。
珍妮走進教室,迎麵碰上了她的老師,“珍妮,你昂起頭來真美!”老師愛撫地拍拍她的肩說。
那一天,她得到了許多人的讚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結的功勞,可當她拿起鏡子一照,才發現頭上根本沒有蝴蝶結,一定是跑出飾物店時與人撞了一下弄丟了!
自信原本就是一種美麗,而很多人卻因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樂。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是貌若天仙還是相貌平平,隻要你昂起頭來,快樂會使你變得可愛——人人都喜歡的那種可愛。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價值,相信自己的能力。自信的女孩兒,敢於嚐試新鮮事物,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勇於向困難挑戰。她的生活也因此亮麗。而自卑的女孩兒往往消極被動,害怕失敗、害怕表現自己,失去了很多鍛煉自己的機會,她的生活也會由此變得灰暗。
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一個出身平民的女子,成為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連續三次當選。她在重大國際、國內問題上,思路清晰、觀點鮮明、立場堅定、做事果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影響了整個英國乃至歐洲,被譽為歐洲政壇上的“鐵娘子”。
然而,撒切爾夫人絕非政治天才,她的性格、氣質、興趣等都深受父親的影響,她的人生之路的成就都源於父親對她培養起來的高度自信!
瑪格麗特的父親羅伯茨是一個鞋匠的兒子,通過自己的努力,開了一個小雜貨店維持生計。父親愛好廣泛,熱衷於參加政治選舉。瑪格麗特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博覽政治、曆史、人物傳記等方麵的書籍,從小對政治就有相當多地了解。
瑪格麗特的家教是很嚴格的。從小她的父親就要求她幫忙做家務,而且在她10歲時就開始在雜貨店站櫃台。父親認為,他給女兒安排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不允許女兒說“我幹不了”或“太難了”的話,借此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
在瑪格麗特很小的時候,她的父親就諄諄告誡她千萬不要盲目迎合他人。等到瑪格麗特入學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才驚訝地發現:她的同學有著比自己更為自由和豐富的生活,勞動、學習和禮拜之外的天地竟然如此廣闊而多彩。她的同學可以與他們的朋友一起在街上遊玩,可以做遊戲、騎自行車。星期天,他們又去春意盎然的山坡上野餐,一切都是那麼誘人、那麼令人愉快。幼小的瑪格麗特心裏癢癢極了,她幻想能有機會與同學們自由自在地玩耍。有一天,她回家鼓起勇氣對充滿威嚴感的父親說:“爸爸,我也想去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