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美味的定義(2 / 3)

東方聞德不親自動手,卻對飲食要求特別嚴格。從造型上出發,到原料加工上,從味道到意趣,都有著嚴格的要求。為了口味得到保證,烹飪菜肴除了注意嚴格的選材之外,在烹飪過程中尤其要注意精細加工,特別是火候和口味,都有嚴格的標準。而且每次烹飪的肴饌,經常要將使用的原料和調料記錄,菜肴最後做出來要“色香味形”俱全。

總的來說,東方聞德對飲食有五個字的講究:奢、精、味、養、

趣。

奢。是奢侈,山珍海味自是平常,要吃別人吃不到的東西,或是時令氣節所不常見的瓜果才算得上奢華。比如冬季,黃瓜和西紅柿早已過季,他卻從南方一路冰鮮過來,所花費的銀子已遠遠超過一桌大餐的費用。

精。是精細,指對飲食追求精致、精美,比如簡單的一個豆芽菜,長度胖瘦要一樣,掐頭去尾,要一樣的整齊。

味。是講究味道。味道是飲食的重要標準,要講究口味的獨特性、多樣性和豐富性。

養。是營養,是飲食的前提條件,那時還沒有營養師,但兩種相克的食物是不允許出現在餐桌的。

趣。是要吃的高興,注重在吃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精神愉悅。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東方聞德雖遠離了廟堂,但卻成了上流社會聞名的美食大家。當時,無論哪個酒家的飯菜若要能得到他的一句好評,立即身價倍增,門庭若市。

但隨著局勢的發展,東方聞德的生活質量日趨下降,抗戰、內戰的十多年中讓他的家業迅速敗落下來。

亂世難處世,戰亂無美食。

到了五十年代土改時,早已風燭殘年的東方聞德被勞苦大眾揭發了出來,一眾人用籮筐抬著他遊行批鬥,最後被關到獄中活活餓死。

東方聞德以擅食、奢食、精食、癡食為名,卻以挨餓為終,人生無常,一至於此!

一代美食大家的終結雖然讓人有點唏噓,但東方聞德對美食追求的精神卻潛移默化地傳承給了後輩。

到了東方黍的爺爺輩,正是國家困難時期,別說美食,就是連果腹的基本要求都滿足不了。

但清貧並未阻擋東方黍爺爺對美食的追求,他不但骨子裏遺傳了父親饕餮的基因,而且深諳飲食文化之道,甚至能從普通的食物中,欣賞出其原有的獨特滋味。

那時節,中國人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吃的,上海雖然是個大都市,但不比農村人好到哪裏去。農村人好歹有地有野菜,城市裏是什麼都缺。於是,城市人一到下班放學的時候就蜂擁到農村田野中去挖野菜了。

最困難時期,餓殍無數,那情景比電影《一九四二》裏要慘烈的多,農村人開始吃起了觀音土,城市裏的人連吃糠喝粥都滿足不了。

東方黍爺爺卻還能給全家人做湯圓吃。

其實那湯圓是用枇杷樹皮焙幹磨成細粉做的,實心無餡,有甜味,入口軟和,糯而不黏,即好吃還扛餓。

東方黍的父親東方殷說,吃的時候,他們不舍得一口吞下,用牙齒一點一點地咬,然後放到嘴裏細細咀嚼,直到連牙縫裏的殘渣都吃進了肚裏才開始咬第二口,那種滋味到現在都忘不了,這是他一生中吃過的最好吃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