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林宇現在所處的南北朝時期,一石為一百二十斤,他曾查過資料,相當於後世的三十公斤多一些,八石弓即為二百四十公斤,這還不算離譜,如果一個人先天有天賦,加上後天的勤加練習,二百多公斤的力量還可以理解。而且據林宇的分析,古代的弓力極有可能不直接指弓本身的拉力。
饒是如此,能挽七石強弓也絕對稱得上用箭高手,要知射箭與普通提重物不同,不僅要拉得動,還需穩定至瞄準射擊結束,況且還需要至少射出幾十上百箭。
想到此處,林宇又問太史萍:“除開平遠,不知此次隨你等同來的另十二名太史家子弟箭術如何?”
“我太史家人人皆習箭術,平遠天賦異凜,箭術超群,在小一輩中穩執牛耳。其餘眾人雖比不得平遠,比之普通燕騎卻也強得許多!”
“好,真是太好了,若是如此,此番成功機會又會加上幾成!”
聞聽林宇所言,太史萍甚是不解,此次誘敵為重中之重,可又與箭技有何關聯。
見太史萍有所疑慮,林宇為其詳解個中原因。原來,林宇的計劃是兵分兩路,步軍一路在山穀尋一適當地點設伏;騎軍一路,選騎射俱佳之人,多帶箭矢,組成五十騎,尋到一千燕騎所處位置,騎軍分成三隊,類似後世的三段射擊法,三隊相隔二裏,間隔阻敵。如若敵軍不追擊,便對敵軍形成騷擾射擊,在此騷擾之下,燕軍必會憤怒追擊,則誘敵之計成矣。真若燕軍不追擊,這五十騎不停騷擾,每日都可射殺燕軍數十上百騎之多,以燕軍之驕傲,當受不得如此鳥氣,必會被成功激怒。
但林宇對這種騷擾射擊還有細微想法,如燕國騎軍形成集中之勢,則泰山軍要以斜上拋射遠程射擊擾敵,若敵軍隊形鬆散,方可拉近距離精確點殺。因為林宇知道,如果以區區幾十騎就抵近射擊,而對方有上千人,哪怕隻是訓練個三五天的普通軍兵,隻要形成火力覆蓋,哪怕是太史慈在世,最終必將落得個萬箭穿身。
現在林宇的優勢在於太史家的箭手,所開強弓弓力要比普通燕軍用弓強上不少,而箭的射程就要遠上數十米甚或上百米之多,而這短短數十上百米的射程差距,將是此次戰爭的關鍵所在。
太史萍聞言考慮片刻,終於點了點頭,認可了林宇的戰法,其實單以弓箭論,如不考慮其它,林宇有五十名強弓手,足以耗死對方上千人。當然,這隻是一種理論上的完美假設,如果真能實現,各國都不用練兵了,隻需弓騎手單一兵種即可爭霸天下!
既然誘敵之策已經定下,接下來要細化分析的則是具體的設伏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