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主刑輔尚德希刑(2 / 3)

“德”“禮”相較於“刑”“法”的優位性

【原文節選】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原文釋義】

禮製和音樂不興盛,法律和刑罰就不會適當;法律和刑罰不適當,民眾就會無所適從。

【原文節選】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醜上》

【原文釋義】

以暴力征服人,人們並非真心服從,隻因力量不足而難以抵抗罷了;以道德征服人,人們才會真正的心悅誠服。

【原文節選】

畜之以道,養之以德。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管子· 幼官》

【原文釋義】

君主應當用道德愛護和滋養百姓。用道德愛護百姓,百姓之間就會和睦相處;用道德滋養百姓,社會就會變得和諧。

【原文節選】

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管子·牧民》

【原文釋義】

治理國家有四種綱領,禮教、義德、廉操與知恥。

【原文節選】

聖人多其愛而少其嚴,厚其德而簡其刑。——《春秋繁露·基義》

【原文釋義】

聖賢之人增加他的仁愛、減少他的嚴厲,推崇道德教化、簡化法律製度。

【原文節選】

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南麵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漢書·董仲舒傳》

【原文釋義】

古代的英明君主都深明此理,所以南麵稱王、治理天下,沒有不把教化作為根本大事的。建立太學以便在都城興起教化,興辦學校以便在地方城邑中開導民眾,當時的刑罰很輕而沒有人觸犯法禁,其原因在於推行了教化而社會風俗很好。

【古今聯讀】

德與刑作為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麵,共同構成一個矛盾體。如何認識和處理這一矛盾關係,法家和儒家給出了不同的回答。前者主張“緣法而治”、“一斷於法”,後者倡導“為政以德”、“德主刑輔”。

如上文所述,儒家所謂“德治”,首先強調的是統治階層、社會精英的道德典範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統治者若想長久地維持自身統治和權威,就必須注重道德操守,帶頭踐行儒家倫理,以道德感召力強化政治權威性,即聖君、賢相“惟仁者宜在高位”,“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這對為政者的道德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此,“聖人之治”成為“德治”的應有之義。毛澤東同誌借鑒曆史上“人亡政息”的教訓,明確指出:“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臣下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汙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麼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國民黨是這樣,共產黨也是這樣!”黨的十八大之後,中央強調,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作風如何,對黨風政風乃至整個社會風氣具有重要影響。正基於此,中央先後決定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可見,為政在人,古今同理。

儒家所謂“德治”的第二個方麵內容,即“以德治國”,注重道德教化在國家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孔子認為,用政令訓導百姓,用法律規製百姓,百姓隻求免於刑罰處罰,卻沒有廉恥之心;而以道德教化百姓,以禮儀熏陶百姓,百姓不僅會生羞恥之心,而且還能自覺恪守正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因此,我們應借鑒曆史上“以德治國”、“德主刑輔”的經驗。

禮法交融、德刑相濟、綜合為治

【原文節選】

禮以道其誌,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禮記·樂記》

【原文釋義】

用禮儀引導百姓的誌向,用音樂諧調百姓的聲音,用政令統一百姓的行動,用法律防止百姓的狡詐。禮儀、音樂、政令、法律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即用來使民心同一並使天下太平。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