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文明的路徑
文明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標準和價值取向,其構建路徑由世界曆史進程的時代要求、中華民族的深厚曆史文化傳統以及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實踐的內容所決定。
第一,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摒棄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製關係對生產力的束縛,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馬克思主義認為,“資產階級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但是,資產階級卻“把資產階級的階級統治以及這個階級統治的條件描繪為文明的統治,描繪為物質生產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交往關係的必要條件。”通過這點,“統治階級把自己與整個社會等同起來了。所以文明時代越是向前進展,它就越是不得不給它所必然產生的種種壞事披上愛的外衣,不得不粉飾它們,或者否認它們——一句話,即實行流俗的偽善”。而“每當資產階級秩序的奴隸和被壓迫者起來反對主人的時候,這種秩序的文明和正義就顯示出自己的凶殘麵目。那時,這種文明和正義就是赤裸裸的野蠻和無法無天的報複。” 因此,“資本主義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已經不能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製關係的發展;相反,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係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係的阻礙。”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中國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構建在人人平等、尊重每個人自由發展權利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它將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出高度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為超越資本主義文明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二,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下大力氣進行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培育現代國家、社會、公民,重構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思想與道義基礎。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培育的是一種有別於西方文明的新文明,其在社會層麵上表現為培育新型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在個人層麵上表現為培育有高度素養的現代公民。社會主義文明這一新文明中不僅有中華古代文明的曆史傳承,還要注重引入民主自由法治等這些現代社會的新特質。這些新特質既是現代社會中人們實踐的共識和價值訴求,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趨勢和必然要求,更是凝聚中國人民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思想道義基礎和精神紐帶。因此,要將文明的實現路徑與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偉大成就聯係起來,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貫穿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麵。
概括來說,文明是一種過程,在文明建設的路上,我們任重道遠。德國著名社會學家諾貝特·埃利亞斯從文明的社會發生和心理發生的角度指出,文明是曆經數百年逐步演變的結果,是心理逐步積澱規範的結果。正是宏觀的國家、社會和微觀的人之間的互動激蕩形成了個人、社會乃至國家的整個文明的進程軌跡。文明和國家形成的進程不是單線式的,而是陣發式和震蕩式的;長期看來,它朝著人的情緒愈得到控製、社會愈益整合的方向前進。正如埃利亞斯所說:“隻有在國際和國內的緊張關係解決和克服之後,我們才能有權說,我們是文明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