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文明(2 / 3)

建設有別於西方現代文明的社會主義文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具有整合功能的主流意識形態,體現著中國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性質;作為價值理念,體現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因此,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之一的文明,其應是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既是時代的、科學的,也是民族的、大眾的。特別是社會主義文明充分重視生態環境在社會存在理論中的作用和地位,大力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意義,是對以工業文明為代表的現代文明的補充和完善。這種文明,是有別於西方現代文明的。

近代以來,西方現代文明中的“文明”一詞,是對現代西方社會發展水平的一個總結性的概念,也是西方人麵對先行曆史時期文明較低的社會、麵對同時代其他各國“開化”程度較低的社會的一種自我標榜的“自我意識”。它被大多數西方人理解為社會進步和優勢的證明。但是,這種文明的實質是殘忍和自私的。馬克思晚年時期在考察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時指出:“中國皇帝為了製止自己臣民的自殺行為,下令同時禁止外國人輸入和本國人吸食這種毒品,而東印度公司卻迅速地把在印度種植鴉片和向中國私賣鴉片變成自己財政係統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半野蠻人堅持道德原則,而文明人卻以自私自利的原則與之對抗。……在這場決鬥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於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馬克思的這段話為西方文明所謂的“先進”進行了最好的注解,對西方文明的本質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揭露。隨著社會主義文明作為一種狀態目標的不斷實現,立足於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吸納古今中外文明成果於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將是對西方現代化文明的一種超越,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於世界文明曆史發展的一大貢獻。

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同誌強調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曆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中國文明大國形象中的“文明”是個什麼樣的形象呢?從概念出發,文明涵蓋以下方麵:較高水準的科學技術、社會組織,以及某種生活方式等。“文明的中國意味著:中國是一個具有強大時代精神的國家,是一個公民素質大大提高的國家,是一個文化產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是一個思想、價值觀能夠引領世界潮流的國家。”黨的十八大為國家發展設定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國家社會生產力發達,科技進步,產品豐富、安全可靠,在物質方麵可以為社會各方麵的需求提供最大程度的滿足。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要建立與高度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相匹配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種精神文明不僅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道德保障,更為中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發揮大國作用,奠定強勁的文化軟實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