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張維迎的市場經濟理論(1 / 3)

論張維迎的市場經濟理論

理論探索

作者:朱穎潔

【摘要】張維迎是堅定的市場論者,他將市場經濟歸納成這樣一個公式:市場=價格+企業家。並指出:政府執政目標應該定位於最大化全民福利,而不是最大化財政收入或國有資產,否則就無法使中國的改革繼續推進。他的關於中國改革的一些核心觀點,能讓我們更理性地看待中國30多年的改革。本文試圖通過對張維迎市場經濟理論的整理與探究,便於人們深刻思考當下中國麵臨的種種困境。

【關鍵詞】張維迎市場經濟企業家價格

張維迎是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他把自己歸入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是對市場堅定不移、完全信仰的經濟學家。張維迎是國內最早提出並係統論證雙軌製價格改革思路的學者。他的有關市場化經濟改革的理論分析和政策主張,以及企業理論、有關企業改革的理論成果,在經濟學理論界、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界有廣泛影響,經常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本文試圖通過對張維迎市場經濟理論的整理與探究,便於人們深刻思考當下中國麵臨的種種困境。

一、市場經濟=價格+企業家

張維迎將市場經濟歸納成這樣一個公式:市場=價格+企業家。他是堅定的市場論者,經他思考後的書本知識的演繹以及隨後的研究都是沿著這個思路展開的。本章也試圖通過這條路徑層層剖析張氏理論的精髓。

1、強盜邏輯和市場邏輯

張維迎將主導人類曆史的邏輯劃為兩種:強盜邏輯和市場邏輯。近代之前,強盜邏輯一直占主導;隻是過去兩百年以來,市場邏輯才占主導。

在市場的邏輯中,個人要獲得幸福,就必須為他人帶來幸福。這是市場經濟創造巨大財富和社會繁榮的原因。市場經濟的運行,需要在企業、個人的交往中建立一係列信任和交易機製。

中國30多年來的改革是從強到邏輯轉向市場邏輯、從職權經濟轉向產權經濟的過程。它把互相傷害的競爭變為互相創造價值的競爭。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有巨大潛力,要靠減少政府權力和國有經濟範圍、發揮企業家精神來實現。

2、市場信任的關鍵:企業、利潤和企業家

張維迎認為:企業、利潤和企業家,這三個概念是理解市場經濟的關鍵。

企業通過所有權配置和利潤使得我們可以相互信任。現實中,企業用另一種方式來分配責任,即一部分人承擔過失責任,另一部分人承擔嚴格責任。承擔過失責任的人拿合同工資,這就是員工。另一部分人,即老板,要承擔嚴格責任——或者叫剩餘責任。老板拿的是利潤,承擔的是對消費者的責任。利潤作為一種獲取收入的方式,使企業所有者承擔剩餘責任、嚴格責任,任何一個員工犯的錯誤老板都要承擔,因此,老板必須認真監督和規範員工的行為。進一步講,不僅僅是企業的員工,包括企業供應商犯的錯誤,企業老板也得承擔責任。

故在張維迎看來,市場經濟是一種責任製度,利潤則是一種考核方式。市場通過企業這一組織形態劃分核算單位,通過利潤追溯責任,從而讓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拿利潤的人是企業家,他承擔著為整個社會組織、生產並且監督其他人的作用——當然,這裏所說的企業家,不是指特定的某個人,是指行為的功能。

3、市場的基礎:自由、產權和企業家精神

張維迎認為,目前我們並沒有建立起市場經濟真正的基礎。在他看來,市場的基礎是,自由、產權、企業家精神。

他特別強調一點,自由是一種基本的權利(rights),不是特權(privile-ges)。所謂權利,用一句通俗的話講,就是“理通天下”,每個人都平等地享有,與自己的出身、地位無關;而特權,則是“凡事對人”,一部分人擁有,另一部分人沒有,取決於個人的出身和地位。權利是不可任意剝奪的,但是特權可以給你,也可以剝奪。所以我們看古希臘、古羅馬共和國都有所謂的“自由”,但那是特權,不是權利,因為隻有一部分人享有它,而占人口多數的奴隸享受不到。

市場的第二個基礎是產權。產權某種意義上是一種人權,它是對我們自由的保障,如果一個社會不能保護私有財產不可侵犯,老百姓就不可能享有真正的自由,甚至連人身自由也沒有。產權是社會秩序、社會道德、社會信任、創新的基礎。對私有產權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對政府征稅權利的限製,如果沒有對政府征稅權利的限製,產權不可能受到真正有效的保護。

張維迎還特別強調一點,國有企業所擁有的特權本身就是對產權的一種嚴重侵害。一些行業隻有國有企業可以進入,非國有企業則不能進入,這是對個人權利的否定。像煤炭、鋼鐵、石油等行業發生的國有企業強製性地收購非國有企業,是一種強盜邏輯,非基於產權的市場規則。

市場的第三個基礎是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經濟增長的國王。市場本身就是企業家不斷創造和創新的過程,沒有企業家可能有交換,有簡單的產品交換,但是不會有真正的市場經濟,不會有創新。企業家是嗅覺靈敏、有進取精神、善於創新、能吃苦、敢冒險的人,我們人口當中,這樣的人的比重是相對比較少的,所以他們的精神和能力能不能有效地發揮出來,決定著我們這個社會創新的速度,決定著社會財富增加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