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他的老師商量了一下,又私下跟那位母親交流,讓她在家裏多給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勵。第二天再上學時,男生又遲到了,他的老師沒有再批評,而是說:“你今天就有進步嘛,比昨天早了一點,希望你明天能按時到學校。”男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幾天時間,男生有了很大轉變,不但不遲到了,有時候還早到一會兒,幫助值日生打掃班級衛生。
由此可見,孩子都想要多一點的鼓勵和欣賞,家長對他們的肯定有助於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正缺點。
我們都有過類似的經曆,比如越告訴自己別緊張就越緊張,越想記住一篇文章,大腦越是一片空白。因此,堅持給孩子積極向上的正麵暗示,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好處。
給孩子正麵暗示,家長首先要有個好心態,注意別把自己的負麵情緒加在孩子身上。孩子都是要求進步的,但是智力發育各有不同,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不少家長接受不了孩子的考試成績不理想,如果孩子的排名不理想,更會大發雷霆。我不讚同這種“以考試論英雄”的做法,考試隻是個形式,關鍵是要孩子掌握學習的技巧,排除做題中的困難,形成好的學習習慣,而不僅是要求孩子有個好名次、好分數。
妮妮的期中考試成績不是很好,成績公布後,妮妮一整天都悶悶不樂。我說:“這次考試總的來說雖然不太理想,但是你盡力就好了,起碼比上次有進步。”然後我和妮妮一起分析了考試失利的原因,各科的難點、重點。她的其他科目還不錯,數學的分低一下子把她總分給拉下去了。我又說:“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學好數學,加油。”
“加油!”妮妮信心十足地響應我。
學會給孩子減輕壓力,教育中融入鼓勵,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愛有多少,鼓勵就應該有多少。
有個朋友跟我說起她的困惑,她帶著兒子小強去姐姐家做客,她姐姐家的女兒妞妞比小強大半歲。兩個孩子玩“扮家家酒”的遊戲,突然,小強抱住妞妞親了一口,大人覺得很有趣,都哈哈大笑起來。可是從那天開始,小強特別喜歡“親”其他小朋友。
小強的行為是受到大人影響的,他偶然“親”了妞妞,引得大家關注並大笑,這就給了小強一種暗示:“大家喜歡我這麼做。”於是他就經常故技重施。其實不用太注意孩子的行為,隻要表現出冷淡或者故意忽視,孩子覺得大家不感興趣了,自己也就不會重複行為了。
這件事再次證明,大人的言語、行為對孩子的暗示作用是巨大的。生活中,我們要時刻注意語言的運用,不要給孩子帶來傷害。
給孩子正麵暗示,家長還要學做“有心人”,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並及時肯定加以強化,把孩子的長處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一天,我去幼兒園接妮妮,就和她的老師聊了一會兒。老師一邊稱讚女兒乖巧聰明,一邊指著另外一個在等待家長的孩子說:“這孩子的媽媽有時候就是太粗心了。”原來,這個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把在課堂上畫的小房子給他媽媽看,他媽媽說:“你畫的這是什麼呀?哪有綠色屋頂的房子?”之後隨手把畫扔到茶幾上了,孩子當即大哭,以後都不喜歡上美術課了。
其實這是孩子的一種創意。有創意當然也是孩子的長處,可惜他的創意被家長嘲笑了一番。如果這位媽媽換種方式問:“能告訴媽媽為什麼給房子安個綠色的屋頂嗎?”這樣詢問是不是好一些呢?問話的本身就包含了一種肯定。
給孩子正麵的暗示,家長還要有足夠的耐心,運用恰當的方法。比如孩子不聽話,喜歡跟家長頂嘴,家長可以說:“你一直都是挺乖的孩子,如果再聽話一點就更好了。”如果發現孩子在某個方麵取得了進步,還可以說:“我就知道你很棒!”但是讚揚的話也不要經常說,否則會助長孩子自負的心理。
正麵的暗示也是要講求策略的。例如,孩子要參加大考試,一定要給孩子營造出輕鬆的環境氛圍,不要給他壓力。
要想讓孩子擁有燦爛的人生,就要有個好的起點,“正麵暗示”恰恰就是這樣的起點。
不要讓“惡語”傷了孩子的心
前一陣子,我在網上的親子論壇裏看到一則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