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美味語言,為孩子築起心靈防護牆(1)(2 / 3)

朋友的孩子姍姍以前比較害羞,不敢表現自己,但是姍姍的語言詞彙掌握得很好,記憶力非常強,腦筋靈活。一次學校組織元旦晚會,老師要找一個孩子共同主持,選定了姍姍,並要求她在一周內把台詞背熟,姍姍不費力氣就記住了台詞。預演的時候,姍姍的自信不斷增加,後來在晚會上,她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表現得特別出色,贏得了熱烈掌聲和校長的誇獎。

可見,挖掘孩子的潛力和特點也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正是因為姍姍的老師充分挖掘了姍姍的特長,才使姍姍信心倍增,不再內向害羞了。

孩子因為家長、老師的理解和關愛而懂得珍惜生活、熱愛生活,因為受到表揚而變得快樂、自信。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我認為有兩句話能讓孩子受益:不能改變環境就適應環境,不能改變事情就改變對待事情的態度。

因為父母的工作關係,小磊轉學了,嶄新的環境一下子讓他無所適從。沒有朋友,不能接受老師的教學方式,原本成績優異的他變得不愛學習,考試隻排在全班倒數幾名。

如果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跟孩子好好溝通,找出問題所在,否則隻會讓孩子陷進“惡性循環”的怪圈——越是不喜歡新環境,越學不進去,成績也就越不好。成績不好,也就更討厭新環境。任何激烈的言辭對孩子都是不利的,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很快適應在新環境中生活,鼓勵他多交朋友,多和老師交流,真正融入集體中來。

鑫鑫上學的時候遇到這樣一件事,班裏一個男生總是偷用別人的東西,鑫鑫的雨傘就被他用過。鑫鑫跟我說:“我們幾個朋友商量了,哪天非揍那個男生一頓不可。”我認真地看著他,然後說:“東西已經被用過了,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你們應該跟他講道理,而不是用暴力來解決問題。”鑫鑫恍然大悟。

教孩子轉變對待事情的態度,往往有不錯的效果,這樣孩子才不會一味地“鑽牛角尖”,而是換個角度重新觀察、更好地分析問題並加以解決。

樂觀積極的人生應該從擁有陽光心態開始,用我們的力量影響孩子吧!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營養”出孩子的陽光心態。

正麵暗示是燦爛人生的起點

“暗示”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呢?我在想這個問題的答案時,有一個小故事總是閃現在我的腦海中:

有一個人特別喜歡新鮮空氣,如果房間很悶,他就會渾身不自在。一年冬天他去別的城市旅遊,住進了當地的高檔賓館,因為天氣很冷,賓館的窗子全都上了鎖,室內還開著空調,這個人睡到半夜醒來,感到胸悶氣短,無法呼吸。他實在忍無可忍,迫切地想呼吸新鮮空氣,於是就用鞋子狠狠朝著玻璃模樣的東西砸過去,聽到玻璃嘩啦啦破碎的聲音,他才安心地睡覺了。第二天早上他醒來,發現完好如初的玻璃和碎了一地的鏡框。

他明明沒有砸碎窗戶,為什麼沒有之前那種胸悶的感覺呢?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他聽到了玻璃碎掉的聲音,誤以為空氣通暢了,之前難受的感覺自然消失了。

同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暗示影響了他們。好的暗示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壞的暗示則破壞了孩子的心情。

當孩子即將參加重要的考試時,家長叮囑孩子“千萬不要緊張”;孩子學習成績有所下降,家長就斥責說“你真是笨死了”;孩子挑食,家長又袒護說:“他不願意吃青菜。”這些都在無形中助長了孩子的不良傾向,產生與父母意願相反的效果。

以上所說的就是負麵暗示,負麵暗示產生的是消極情緒。孩子年齡小,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有的家長對孩子說:“你根本就不是學習的料,退學算了。”這是典型的消極暗示,時間長了,孩子的自信會漸漸消失,懷疑自己否定自己。

隔壁班有個男生幾乎每天都遲到,老師批評了很多次也沒改正,老師隻好請來家長。男生的母親領著男生到了我們辦公室,他的媽媽開口道歉:“這孩子就是不懂事,平時特別懶,都怪我們家長沒有教育好。”說完,她又轉向孩子:“你又笨又散漫,還不聽話,快跟老師說對不起!”母親大聲嗬斥道。我能看出,孩子的表情很尷尬,臉紅一陣白一陣,無論母親怎麼責罵,他就是一言不發。

這位母親太過憤怒,以至於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在辦公室這麼多老師麵前,孩子被母親批評得一無是處,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眼裏流露出膽怯和自卑。試想一下,如果他的母親不是聲色俱厲地指責他,而是給一些積極暗示,可能孩子會自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