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技術
作者:蘇建嶺
摘 要 本文從舊瀝青路麵冷再生施工工藝入手,結合實際施工經驗,對影響舊瀝青路麵冷再生施工質量的各個環節進行了分析、探討。並針對改善舊瀝青路麵冷再生施工工藝,提高施工質量,提出了一些措施。
關鍵詞 瀝青砼;路麵;冷再生;施工工藝
中圖分類號U4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58-0124-01
舊瀝青路麵冷再生技術是指把舊瀝青路麵麵層、基層加入一定規格、數量的集料、水泥後, 按設定的厚度, 用冷再生機械設備進行破碎、加水、拌和,並完成整形、碾壓、後期養生等一係列流程後,使其達到新建路麵基層或底基層技術要求的施工工藝。由於該技術具有能充分利用原材料,避免原結構廢料的棄運,減少建築垃圾,降低投資,縮短工期等優點,近幾年在公路大中修及改建工程中得到了推廣使用。本文通過對冷再生施工工藝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及其施工效果進行分析,為進一步完善舊瀝青路麵冷再生施工工藝,提高再生質量,提出了一些措施。
1舊瀝青路麵彎沉檢測
施工前應進行舊路麵彎沉檢測,一方麵為了判斷舊路地基承載能力,另一方麵為了對再生施工後的效果與原路麵進行對比分析。憑近幾年在大中修工程中統計的數據對比得出,再生後的底基層彎沉值比舊路麵彎沉值平均小30×10-2mm左右。從這一經驗數據我們可以在以後的舊瀝青路麵冷再生施工中粗略的估計再生後的底基層承載能力。
2試驗確定配合比
現場銑刨拌合幾段未加入集料和水泥的舊路麵,實驗室分別均衡取料進行篩分試驗。試驗結果應滿足:最大粒徑不能超過40mm,粒徑為4.75mm的通過率不小於40%,粒徑為0.6mm的通過率不小於10%,粒徑為0.075mm的通過率宜在3%~20%之間。如果舊料級配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應加入一定規格、數量的新集料進行調配。對符合級配要求的混合料進行五個不同水泥劑量的擊實試驗,確定混合料的最大幹密度、最佳含水量等數據,通過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確定滿足設計強度要求所需的水泥劑量。
3試驗段施工
配合比完成後,即可進行試驗段施工;試驗路段長度宜為100m~200m。試驗段施工應包括以下內容:1)計算每平方米水泥用量,並確定水泥擺放的縱、橫向間距;2)冷再生機的工作參數:銑刨、破碎的深度;行進的速度;刀具的轉速等;3)再生機每行進1米的用水量及供水車的數量;4)壓實工藝主要參數:機械組合;壓路機的規格、碾壓遍數、碾壓速度;碾壓時含水量的允許偏差;5)優化後的施工組織方案及工藝等。在以上內容中,尤其是確定銑刨、破碎的深度往往被忽視。通過現場施工中的量測得出,再生後的底基層厚度大於銑刨、破碎的深度。以銑刨、破碎深度20cm為例,實際量測的碾壓成型後的冷再生底基層厚度為23cm。其原因是銑刨、破碎時加入了一定量的水泥。所以,試驗段施工後必須總結出冷再生底基層厚度與銑刨、破碎的深度的比值。否則,將使再生混合料中的水泥劑量偏小。
4冷再生機施工
冷再生機往返的最佳長度為100m左右,故當水泥攤鋪長度達到100m左右時, 冷再生機即可開始工作。工作時,發動冷再生機,根據試驗段總結的數據調整下刀深度。當冷再生機原地銑刨深度達到設定的深度值時,再以7m/min~10m/min的速度勻速行駛,同時推動灑水車前進, 灑水車通過水管與冷再生機供水設備相連, 由電腦裝置按大於最佳含水量1%~2%的含水量自動控製。拌合時每幅的縱縫和橫縫均采用搭接施工,一般縱縫搭接10cm,橫縫搭接100cm。拌合過程中試驗人員要隨時檢測再生混合料的含水量,保證控製在碾壓時含水量的允許偏差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