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富強:中國邁向21世紀的長征》(1 / 1)

《富強:中國邁向21世紀的長征》

書評

作者:Joseph Kahn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夏偉(Orville Schell)和魯樂漢(John Delury)講述了現代中國崛起的知識與文化根源。他們將越王勾踐的故事及其關於“恥辱”的內涵視作一個定義了當代中國的主題。從19世紀早期的魏源到蔣介石再到當代中國的領導人,都把過去一個半世紀裏外國列強施加於中國的羞辱看作將整個國家團結起來的粘合劑。

很多國家都會為自身的勝利而歡呼。美國有獨立戰爭。英國還在推出關於二戰的紀錄片。但是,三萬億美元的外彙儲備仍然難以治愈1842年的精神創傷,那一年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敗於英國之手。那次衝突之後,中國遭到瓜分,先是被歐洲列強,繼而遭到日本更具毀滅性的侵略。中國軍隊驅逐了日本人,整個國家在六十多年前重新獲得統一。但它卻執意保留它對因其在曆史上淪入無足輕重境地而遭受的屈辱的記憶。

恥辱通常是作為鎮靜劑起作用的。但是在構成本書的十一篇概述性的人物傳記當中,夏偉和魯樂漢則指出,對於好幾代頗具影響力的中國人來說,恥辱都是一劑興奮劑。在某種程度上,證據是顯而易見的。位於天安門廣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於2011年舉行了高調的重新開館儀式,開幕展覽名為“複興之路”,其中鴉片戰爭就被定位為現代中國的奠基性事件。

夏偉是專注於中國改革時期政治與社會問題的一位高產的編年史作家,魯樂漢是中國與朝鮮政治方麵的專家。他們注意到了當局把恥辱用作民族主義的戰鬥口號這一舉措背後所具有的反諷意味。但這本書給出的原因是,這樣的情感代表著中國人的心理結構中一條深刻的潛流,並被當今國家領導人所繼承,成為他們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盡管書名叫“富強”,但它卻並不明確指向中國的崛起。兩位作者隻花了幾頁篇幅來寫經濟,而其他大多數論及中國躋身強國之列的大部頭著作都是關於經濟的。然而,他們關於中國文化中這種獨特品質如何貫穿於政治與知識分子生活當中的考察,卻是將中國當下的成就與其昔日的苦難統一起來的一次迷人嚐試。同時它也預示出,今天這個日益富裕強大的中國不能永久地與已經被其擊敗的幽靈戰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