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加裏波第到普拉達:丹寧布名人列傳(1 / 2)

從加裏波第到普拉達:丹寧布名人列傳

萬象

1860

朱塞佩?加裏波第主題:戰鬥

老式的須後水廣告裏通常有一個半裸的穿牛仔褲的男模特,似乎在告訴你丹寧布是某種安逸生活的象征。但是對加裏波第來說,藍色丹寧布褲子在漫長而殘酷的戰爭中伴隨著他統一了四分五裂的意大利。他的豐功偉業讓他成了意大利的偶像:1860年,全世界的名流都渴望穿加裏波第穿的那種丹寧布褲子,吃他吃的那種餅幹。從此意大利人把牛仔褲稱之為偉大的“熱那亞創造”。語源學佐證了這種觀點,法語的丹寧布(denim)來源於意大利語的N?mes,不過牛仔褲(jean)的詞源仍然是個謎。

1936

美國農民弗洛伊德主題:蕭條

跟電影業和精神分析一樣,牛仔褲似乎也是猶太人發明的。這份榮譽歸於李維·施特勞斯(Levi Strauss,Levi’s的創始人),他把這種丹寧布褲子推銷給了美國的窮苦勞工。右邊的照片展現了這段曆史,這張照片裏的人是一個來自美國西部的叫做弗洛伊德的農民,仿佛斯坦貝克書裏的角色。雖然照片裏人不過是一個低微的農民,但從他身上的丹寧布工裝褲上我們依然可以解讀出這個階層的已然具備了創造出浪漫主義審美的力量。

1982

《麵孔》封麵主題:衰退

英國歌手莎黛憑借優美的爵士歌曲《Smooth Operator》成了1980年代的時尚佳人。1982年攝影師茜拉·洛克抓拍了莎黛的經紀人穿牛仔褲的臀部,結果這張照片成為了《麵孔》雜誌的封麵(有意思的是莎黛本人從來沒有登上過《麵孔》雜誌封麵)。那一期封麵的主題是“艱難時世”,雖然事實上作為一本時尚雜誌它並沒有討論當時的經濟環境。但丹寧布再次與蕭條聯係在了一起,成為人們表達生活陷入多重危機的介質,做舊風的藍色丹寧布再次回歸。

1950

吉恩?奧特裏主題:牛仔

牧牛工、共濟會成員、愛國者、電影明星、媒體巨頭、棒球大亨還有C&W唱片公司,吉恩·奧特裏的人生仿佛是安德魯·卡耐基的娛樂圈翻版。如果拋開這些光怪陸離的標簽,奧特裏的商業故事又是另外一個樣子。在曼哈頓的Gimbel’s百貨公司裏,奧特裏在一小時的見麵會上,為粉絲簽了1351個名,握手5439次,賣出了4297條他自有品牌的牛仔褲,他讓大腹便便的紐約人相信他們也可以像個牛仔一樣瀟灑地生活。這種充滿幻想的丹寧布生意讓奧特裏在幾十年裏一直躋身“美國最富有的400人”行列。這種情節至今仍在延續,在萬寶路的煙盒上,在《斷背山》的故事裏。

1965

時代廣場主題:男妓

在45街與第7大街的轉角,燈火依舊通明,但紐約的許多傳統行業已經到了衰退晚期。如同在傷口上撒鹽,靴子、平頂氈帽和高腰牛仔褲這些早已邊緣化的工人階級衣著,被克裏斯托弗大街的男同性戀和時代廣場的男妓加以適當地改進後,再度成為了時尚。照片裏的這個男妓很年輕,穿得很時髦,像一個參加選秀節目的學生,但他沒去上學,他的牛仔褲很髒而且露膝,這代表他現在可以接客。這張照片裏的人很像年輕的馬龍·白蘭度,但他不會穿這麼髒的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