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在餐桌前進行節儉教育
現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衣食無憂的環境裏,不知道生活的艱辛,他們花錢大手大腳,吃東西挑肥揀瘦,再漂亮的衣服穿不了幾天,再也不肯穿了。“成由勤儉敗由奢”,培養孩子的節儉精神尤為重要,而餐桌前則不失為教育孩子的上佳場所。
董必武這位飽經風霜的革命老人,當過上了和平日子之後,仍不忘那食不飽腹的艱苦日子,經常教育子女:生活好了,不能忘記過去。
一次,董必武大病初愈,家裏人為他準備了一桌可口的飯菜。全家人團團圍著桌子,正要舉筷時,卻見董老神態嚴肅地掃視了一下在座的兒女們。然後,他拿起筷子緩緩地撥動碗中的米飯,口中吟誦起唐代詩人李紳那首著名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尤其吟到“粒粒皆辛苦”一句時,那濃重的湖北口音抑揚頓挫,更是感人肺腑。
董老吟完全詩,衝著孩子們說:“‘粒粒皆辛苦’,你們懂不懂?從耕到種,除草、施肥、灌溉,如果風調雨順,沒有蟲害,春種才能秋收!”董老看見孩子們會意地點著頭,又以平和的口氣對小女兒楚清說:“這首詩隻有四句,很好背,我教你好不好?”他生怕女兒沒有引起重視,又加重語氣說:“吃了飯就到辦公室來,我教你!”從這以後,董老在飯桌上當著孩子們的麵,多次提起這首詩,幾乎成了他的“傳統節目”。
有一天,董老的孩子吃完最後一口飯,丟下飯碗剛要離開飯桌時,突然被董老叫住了:“你看,你看。”等孩子回過頭來,董老麵帶笑容,語調不無嚴肅地說:“碗裏、桌子上有多少飯粒?粒粒皆辛苦,粒粒不能丟啊!”直到孩子把剩下來的飯粒都一粒粒地拾起來吃了,董老才滿意地點了點頭。
在平時的教育中,你能夠做到如董老一樣嗎?
孩子浪費的糧食,要嚴肅地批評教育。
幫孩子克服鋪張浪費的不良行為,刻不容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家庭中生活條件優越,孩子生長在這種環境中,沒經受過苦難,不知道父輩的艱難,不懂得珍惜勞動成果。
不少孩子花錢如流水,生活奢侈,經常談論誰家闊氣,有汽車,有大房子等。某個同學剛穿出一件新衣服,沒幾天不少同學也換上了這種新裝。而且穿要進口,戴要名牌,“耐克”、“阿迪達斯”已成為許多中小學生的行頭。兒童電子寵物,開始隻有少數孩子玩,現在許多孩子都有。孩子們認為,不管花多少錢,別人有的我也要買,我不能比別人低。
很多孩子每天都有很多零花錢,口香糖、瓜子、話梅等小吃,總是隨身攜帶。不合口的,雖是剛買的,也會毫不吝惜地扔掉,浪費本、紙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