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為孩子提供更多的社交幫助(2 / 2)

一些父母為孩子太“獨”而發愁,他們隻想著自己,不管他人。這樣的性格在父母麵前沒問題,可到了學校,到了社會,他們怎麼能夠與人和諧地相處呢!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確實是個問題,如果放任不管的話,必然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發展。因此家長應當采取措施,幫助孩子學會與人交往。

第一,要為孩子營造“休戚相關”的家庭氛圍。父母之間應相互體恤,樂於奉獻。若孩子耳朵裏聽到的總是“誰幹多了,誰幹少了”之類的相互埋怨,孩子就隻能體會到付出的痛苦,無形中他會形成“要索取不要付出”的觀念。另外,還可以通過讓孩子參與一些事,使其與家庭融為一體。還可以讓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以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第二,教孩子學會分享。孩子難免都有自私的傾向,我們可以教會

孩子與人分享,並體會分享的快樂。比如讓孩子和小夥伴一起玩遊

戲就是一種分享。當然,一起玩並不是簡單地湊在一塊,而是共同

參與一項活動。

第三,指導孩子識別他人的情緒。識別他人情緒的能力又叫移情,

即能夠通過他人發出的細微信號,敏銳地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欲望。

要讓孩子學會利用察言觀色等手段,洞悉、辨別、評價別人的情緒,

這是理解他人、與他人溝通並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前提。

第四,教會孩子理解他人的情緒。在感知、覺察他人情緒、想法和

感受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即建立同情心,使

孩子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體會他人的情緒並產

生共鳴。理解是正常交往的前提。僅從“我”的角度看待他人的行

為,這是現代獨生子女教育的一大弱點,因此要幫助他們養成一種

換位思考的習慣。

第五,教孩子學會寬容。當他們發現朋友的缺點而發生矛盾心理

時,家長應幫助他們分析朋友的特點和自身的優缺點,使他們懂得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還應讓他們懂得友情的可貴,使他們

珍惜已培養起來的友情,在不違反做人原則的基礎上接受對方的缺

點,伸出友誼之手,幫助對方改掉缺點。

第六,教孩子學會關心別人。人際關係是人們彼此之間相互作用的

結果,若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首先就應關心別人。家長應注意培

養孩子對他人感興趣,樂於了解他人,樂於幫助他人,使孩子在助

人的過程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獲得自我肯定後的自信感和樂趣。

[育子心得]

1作為父母,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善待朋友,重情重義。

2為孩子創造結交朋友的環境。

3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積極引導孩子與周圍的人交朋友。

[名人語錄]

在道德領域以內,家長和教師的主要職責,在於使兒童生長著的小天地盡可能富於足以形成較好的個性的因素,並排除其他的因素。

——沛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