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為孩子提供更多的社交幫助
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一個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際關係。”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學會人際交往,注重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未來社會需要下一代具有社會交往和活動的能力,然而今天的許多孩子恰恰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有著自私、不合群的表現。為保證下一代的良好素質,家長應當重視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
一戶新鄰居搬了過來,瓊斯太太注意到他們家有一對活潑可愛的雙胞胎,於是,她對自己的女兒梅莉說:“寶貝,你要有新朋友了,你為什麼不出去向他們打個招呼並帶他們到周圍轉轉,幫他們熟悉一下環境呢?”梅莉歪著頭想了一會兒,出去了。但她站在籬笆旁看著那兩個孩子忙忙碌碌地整理東西,試了幾次沒有開口。最後,梅莉回到了房間,很遺憾地對媽媽說:“我很想成為他們的朋友,但我不知道該怎樣跟他們搭腔。”媽媽立刻意識到,自己需要為孩子的交往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媽媽沒有說話,而是以實際行動來說話——她做了女兒沒有做到的事。事後,女兒說:“以後我知道該怎麼做了。”
現代中國兒童由於多是獨生子女,或是太“獨”而不利於與人交往,或是缺乏一定的社交鍛煉而不會主動與人交往。這就為孩子今後的生活與發展帶來很大障礙。作為家長,你能否幫助過孩子與人成功地交往呢?
在平時,你是否會關注孩子有沒有朋友,與同齡夥伴來往得親密與否?
當自己的孩子與夥伴交往出現問題時,你是否幫助孩子尋求解決的辦法,並分析原因?
人的社會化隻有在人際交往中才能得以進行和實現。隨著孩子的成長,交往的形式日趨多樣化。孩子的交往性質和交際水平,直接影響著他們社會化的水平。
孩子對自己的認識總是以他人為鏡,需要通過與他人進行比較,把自己的形象反射出來而加以認識。孩子在交往過程中,往往以同齡人為參照係,吸取更多的信息,更清楚地確定自我形象。
積極的交往活動是孩子個性發展和完善的條件。
孩子的個性除受先天遺傳因素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長期生活在友好和睦的人際關係中,就會樂觀、開朗、積極、主動。兒童時期是人的個性定型時期,積極的社會交往,有助於個性的發展和優化。
孩子人際交往的時間和空間越大,精神生活就越豐富,得到支持與幫助的機會就越多;而交往得不到滿足時,孩子的情緒就低落,心理失衡得不到調整,就容易導致身心疾病。
人際關係還涉及個人潛能的發展。因為人際關係好的人,表示他的感悟性好。人際關係好的孩子既能夠善解人意,同情別人,又能把握住人際交往中的分寸。
世界級哲學大師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學生哈裏?蘇利萬非常重視人際關係對孩子性格發育的重要性。他認為孩子的性格發育與他的人際關係總和是相等的。當然,孩子的人際關係首先開始於與父母的相處,同時也包括同齡人對他的深遠影響。
孩子到七八歲時,開始脫離父母,越來越看重同學和朋友對他的態度。盡管他們的感情食糧理所當然地要從家裏汲取,但從朋友身上也能得到幫助。蘇利萬認為,兒時的友誼影響孩子的交友習慣、自尊心等,其程度幾乎相當於父母的撫育和愛。相反,如果孩子失去朋友,或者不被同伴接受(尤其在上小學時),那麼即使日後取得一定的成功,也會有一種不安全感和不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