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動支持信念
夢想和信念是開創美好人生的基礎,孩子是否能有一個美好的人生,家長是最重要的人物。做父母的要以自己的言行來教育和影響孩子,其中家長要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父母的精神狀況、思想品德、工作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家長要盡最大的努力做得好一點,讓孩子感到自己的父母很了不起或者非常可敬,隻有這樣,家長的教育效果才會更好。
十幾年前,一個女孩毅然辭去了令人羨慕的大學教師的職務,做起了自己並不熟悉的服裝生意。那個時代的中國男人,穿的衣服永遠不會超出黑白灰以外的顏色。當時她不明白,為什麼雜誌上的外國人穿的那些彩色西服那麼好看,就沒有一個中國廠家肯生產,就沒有一個中國男人在穿呢?
於是當時的她萌生了一個念頭,一定要讓中國的男士和外國的男士一樣,穿好看的衣服。她要做一些與眾不同的西裝,和那些外國人穿的一樣,格子的、條紋的,還有彩色的。老板阻止了她,說那是不可能的,中國沒有男人會穿那樣的衣服,打扮隻是女人的事情。
她不相信,並決定親自嚐試一下。她找到一家毛紡廠,那裏生產了很多她想要的彩色布料,原本是想出口,但是苦於配額限製,一直積壓在那裏,成了廠長的一塊心病,有人買廠長自然非常高興,高興之餘他也替眼前這個女孩擔心,“悠著點啊姑娘,現在掙錢不容易”。他這樣對她說,她笑笑,決定冒這個險。
她費盡口舌和努力,在商場租到四個貨架,把這些漂亮的西服滿滿當當地掛在裏麵,開張第一周,人們是看的多買的少,所有的人都相信,她賠定了。可她卻不死心,她不相信這些款式漂亮的衣服會沒有市場,人們不買一定是因為不了解。那個時候的中國還沒有POP的概念,她把雜誌上穿著彩色西服的國外男人的照片翻拍成大海報貼了滿滿一牆,終於有人意識到這些衣服的好處,動心了、掏錢了。
她還不滿足,因為有人已經開始學習她的辦法,她不能被動地等其他商家來挑戰自己,她要主動出擊,尋找在競爭中不敗的地位:她不願意被動地等待被人發現她的衣服,她趁著午休時間跑遍了北京所有高檔的寫字樓,在那些白領們就餐的餐廳擺開了攤子。她很清楚自己的目標群體,這些外資企業的年輕人注重形象、能接受新事物,還有一定的消費基礎,她的生意果然好得出奇。打鐵要趁熱,她又開始為這些年輕白領量體裁衣,給他們做個性西服。到最後,那批原本積壓在毛紡廠裏的布料,為她贏得了第一桶金。
這位中國服裝節色彩革命的領頭人,就是後來中國著名男裝品牌“伊文”的創始人夏花華女士。十年後,她再去看那個曾經勸阻他的服裝老板,他還是在做著同樣的生意,原地踏步,小打小鬧維持生計。顯而易見,他們之間已是千差萬別。
信念和積極的心態是密不可分的,成功大師拿破侖·希爾認為造成人與人之間成功與失敗的巨大反差,起關鍵作用的就是心態,無論他原來的處境、氣質與智力怎樣,積極的心態是人人可以學到的,家長可以以此為參考幫助孩子樹立信念。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自己先要有一種積極的感覺才能去行動,其實這是本末倒置的方式。行為主義者認為,很多時候人是通過塑造行為來塑造心靈的。心態是緊跟行動的,如果一直在等待感覺帶動行為的話,那心態永遠是消極的。因此,要想實現夢想,就要用堅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的行動麵對生活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