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平反叛上天降石碑 樹義旗黃王大起義(2 / 2)

唐懿宗在平定裘甫之亂之後,大為歡喜,在大明宮中擺下酒宴,正在飲宴之間,忽得報本地百姓在城外山上發現一塊石碑,唐懿宗頗為驚訝,令人將石碑抬到殿上,眾人看去,隻見石碑上刻著四句話:

唐祚二九,帝傳廿一;禍從東起,黃王亂國;晉陽天子,掃平中原;河北兄弟,鼎定江山。

唐懿宗問道:“此石碑來自何處?”軍士答道:“據百姓所言,前日本來天氣晴朗,剛過午時,忽然天上陰雲密布,隻聽得一聲雷響,此石碑從天而降,隨後烏雲散開,天色複晴。”眾人聞言皆大驚,唐懿宗仔細看了半天不解其文字涵義,言道:“既如此,此必是天降之言。眾位愛卿,何人可為朕解答其中涵義?”宰相崔彥昭起身言道:“以臣隻見,此預言所言應是指的大唐開國的第二百九十載,帝位傳到第二十一世,東方發生亂事,黃姓之人和王姓之人禍亂國家。我朝高祖皇帝起於太原,因此‘晉陽天子’指的應該就是天子,天子掃平禍亂,也就是平定禍亂,河北有兄弟二人必是我大唐的賢臣,有此二臣助天子定鼎天下。”唐懿宗聞言大喜,眾人雖心有疑惑,但也不敢多說什麼。後來唐懿宗駕崩,僖宗即位,僖宗以此事為荒謬之言,定是有人蠱惑人心,因此便下令將此石碑掩埋,並不允許再議論此事。後來也就沒人再敢議論,隻是民間頗有傳言,此事也漸漸被人所遺忘。

唐僖宗初年,政治腐敗,科斂繁重,災荒連年,黃河以南尤為嚴重,勞動人民無以為生,被迫揭竿而起。乾符二年初,王仙芝在長垣率數千人起義,自號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次年,攻克曹州、濮州,曹州冤句人黃巢聚眾數千人響應起義,與王仙芝會合,數月之間發展為數萬。王、黃二人從事過販賣私鹽,對交通路線及唐軍虛實較為熟悉。乾符三年,王、黃聯軍出山東,活躍於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唐朝鎮壓無效,轉而誘降,王仙芝動搖,黃巢反對未遂,於是分道揚鑣,黃返回山東。乾符五年,轉戰於南方的王仙芝為唐軍所敗,被殺。尚讓率餘部與黃巢會合,推黃巢為黃王,號衝天大將軍,勢力又見壯大。黃巢義軍再度北上,然後轉而強渡淮河、長江,突入江西,又經浙西進抵浙東,開山路七百裏進入福建,攻克福州。又沿海岸南進,六年九月,攻占廣州,並發布文告,痛斥宦官專權,綱紀敗壞;下令禁止官吏殖財貪贓,並宣布即將北上攻打長安。他的主張深受人民擁護,義軍發展為數十萬。黃巢率眾取道桂林,乘大筏沿湘江進入湖南,又下江陵。荊門受阻後,轉而東向。廣明六年重創唐軍高駢部,自采石飛渡長江,以破竹之勢又渡淮河,於十一月攻克東都洛陽。沿途義軍紀律嚴整,收眾至數百萬。於是義旗西指,攻破潼關天險。十二月,進占長安,僖宗出逃成都。十二月十三日,黃巢於長安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年號金統。宣布罷免唐三品以上高官,處死一批皇族、公卿和高官顯貴,沒收富豪財產。起義軍由於長期大規模的流動作戰,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進入長安後,又沒有全力追殲殘敵,使唐廷獲得喘息之機,逐漸積蓄起反擊力量,圍困長安,並對大齊政權采取堅壁清野政策,使其陷入嚴重的缺糧困境。義軍將領朱溫降唐,沙陀族李克用率軍援唐,大大增強了唐反擊的實力。黃巢被迫於中和三年東撤,攻下蔡州,又攻陳州,然三百餘日不下,義軍損失嚴重。麵對唐軍增援,黃巢隻好解圍。中和四年,黃巢退至狼虎穀,兵敗被殺,起義失敗。雖然王仙芝、黃巢農民起義最終同樣以失敗告終,卻是日後唐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後來唐王朝政權雖然得以保住,卻已經是名存實亡,又經曆了朱溫、李克用、李茂貞的相互爭權,後來的唐昭宗、唐哀帝完全就是諸侯的傀儡。天佑四年,唐朝最終滅亡。

唐王朝滅亡之後,直到宋太宗統一天下,這段時期就是曆史上的五代十國。這是一個風雲際會,英雄輩出的年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