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封興爭位動武 緒憲坐收漁利(1 / 2)

詩曰:

山東英雄鬧西京,大唐皇帝逃蓉城。

榮華富貴正當時,功敗垂成乃發生。

兄弟本是手足情,卻因王位起刀兵。

緒憲自無王侯命,坐收漁利大功成。

話說唐末有一人名叫呂肖,本是武寧節度使時溥的副將,隨時溥率軍剿殺黃巢殘部,當時唐僖宗曾下旨“能奪得黃巢首級者,裂土封王”,黃巢率殘部逃到泰山一帶,被部下林言所殺,林言正欲前往徐州領賞,半路遇見呂肖,呂肖將林言一並斬殺,謊稱自己斬殺黃巢等人,後受封為燕王,北平、河北、山西一部分為封地。後來天下大亂,諸侯並起,唐王朝實際上失去了對藩鎮的控製,名存實亡,各地諸侯紛紛擁兵自重。呂肖有兩個兒子,長子呂封,次子呂興,還有兩個侄子呂緒、呂憲。呂封鎮守河北,封河北節度使,呂興鎮守密雲,封密雲節度使,呂緒、呂憲鎮守山西一帶,呂緒封晉東節度使,呂憲封晉東節度使判官。呂肖甚為喜歡小兒子呂興,幾次想要立呂興為王世子,但群臣大多反對廢長立幼,故而遲遲不能決定。這一日,呂肖在北平府中舊病複發,命垂一線,於是下令冊封呂興為王世子,雖然群臣竭力反對,但其堅持不從,是日夜,呂肖薨於北平,次日,呂興繼位為王,眾臣無奈,隻得承認。在河北鎮守的呂封得報後大為震怒,於是自立為王,宣布起兵討伐呂興,呂興也派兵前來討伐呂封。

此時,在山西鎮守的呂緒、呂憲召集部下前來商議對策。原來呂緒呂憲二人早就料到呂封呂興兄弟二人必定不和,日後呂肖一死,燕國必亂。所以他們一直在暗中招兵買馬,準備日後奪權,今日果不出他們所料,燕國已亂,呂緒打算從中取利。呂緒帳下有一名謀士叫沈東,是河北名士,足智多謀,頗有王佐之才,觀呂緒有帝王之才,故而前來山西投奔,呂緒也很重用他,任命他為參軍,凡事必與他商量。呂緒問:“今老王爺晏駕,呂封呂興二人爭執不下,大動幹戈,不知我該如何是好?“沈東答道:“我等蒙節度使大人厚恩,才有今日之地位,豈可忘卻,進燕國大亂,我等願為將軍命是從。”眾將也紛紛跪倒,都表示願聽呂緒調遣,呂緒令眾將起身。沈東說:“主公可先將兩位監軍除掉,然後按兵不動,招兵買馬,擴充軍需,待二王兩敗俱傷之際,再出兵不遲。”原來呂肖在世時,為了防備呂緒呂憲二人,於是派了親信王威、杜成二人為監軍,來山西監視呂家兄弟的動態,呂緒早已心知肚明,而他也在呂肖身邊安插了心腹,那就是燕王府衛隊統領張雲天,在此不做細說。沈東說罷,呂緒忙問如何除掉二人,沈東近前附耳雲雲。於是呂緒按沈東之計安排好人馬,然後派人請王威、杜成二人次日節度使府商談要事。王威、杜成二人接到邀請,於是商議如何,王威說:“呂緒必不懷好意,此去恐遭不測,不如不去。”杜成說:“節度使邀請,豈可不去,一旦是他要向北平的燕王千歲表忠心,我們不去豈不誤了大事?以我之見,不可不去,也不可輕易前往,應做一番部署。”杜成忙問如何部署。“可令王虎率領五百親兵隨同保護,令杜藝留下統帥監軍府兩萬兵馬,一旦有變,立即起兵殺奔節度使府上。”王威表示讚同,於是按杜成的計策進行了部署。

次日,王威、杜成前往節度使府,副將王虎率五百親兵隨行保護,行至府門,呂憲和錢文仲出府迎接,王威、杜成見呂憲出迎,忙上前施禮,雙方禮畢,呂憲引二人前往正堂,王虎率軍欲同進,被錢文仲攔住,並將他們引到側衙,王威等無可奈何,隻好按他們安排。呂憲將二人帶入正堂,呂緒起身相迎,王威、杜成二人行了禮,然後雙方落座。寒暄各罷,王威問道:“不知節度使大人請我等二人前來有何要事相商。”呂緒麵帶微笑答道:“老王晏駕,新王登基,呂封逆賊發動叛亂,我正欲起兵前往北平勤王。”二人聞言大喜,杜成問道:“既如此,大人請我等前來可是商議進兵之策?”“不不不”“那是……”呂緒邊飲酒邊微笑答道:“我欲起兵,尚缺兩樣東西,想向二位監軍借來。”王威問道:“不知大人所需何物?”“二位監軍的項上人頭。”說罷,呂緒將手中酒杯擲地,呂緒部將黃平虎率領一百親兵衝了進來,王威、杜成二人拔劍相迎,破口大罵,罵呂緒為亂臣賊子、最無信無義之人,杜成被黃平虎一劍刺死,王威也被呂憲砍翻。卻說王虎帶的那五百親兵被錢文仲帶到側衙之後,奉酒水之後,錢文仲便出去了。王虎聽正堂方向有動靜,便率親兵殺出,不料錢文仲早已率軍等候,王虎被亂箭射死,其餘親兵或戰死、或投降了。話說王威臨行之前與杜藝相約午時之前不回便起兵策應,杜藝在軍中久等不回,甚是焦急,正欲起兵,得報呂緒派人傳令,杜藝遂決定先接令再議,呂緒愛將公孫道率領十幾個人前來傳令,杜藝引入帳內,公孫道傳令,杜藝等跪接將令,“王威、杜成二人謀反,企圖加害節度使大人,現已伏誅,特令杜藝將軍權交出,引咎自盡。”杜藝聞言大怒,拔劍便砍,公孫道也拔劍迎戰,二人交手,不出三合,杜藝便被公孫道一劍斬殺,其餘將領也被公孫道一人所殺,話說這公孫道可是北燕第一猛將,無人能及,豈是杜藝能敵得過的。公孫道殺了杜藝,奪了兵符,收降了監軍府軍馬。至此,呂緒徹底除去了後顧之憂,然後繼續招兵買馬,擴軍備戰,隔岸觀火,看呂封呂興二人互相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