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讓孩子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3 / 3)

古人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古人的金玉良言。讀書百遍,不是真的要誦讀一百遍,而是要熟讀。當一個人熟讀書中的內容時,就能真正領會書中的意思。換言之,隻有學習的功夫下到位了,才能弄明白之前不懂的內容。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他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我不會,我解決不了。比如,有的孩子最怕做語文課外閱讀題,因為總能遇到類似這樣的題目:請談一談對這句話(這段話)的理解。每當這時,有的孩子覺得自己對此沒什麼認識,更不會有什麼理解,就會請求父母的幫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沒有能力解決,而是孩子沒有真正下功夫去解決。就拿那道語文閱讀題來說吧,當孩子把短文讀了一兩遍之後,他可能對此不會有什麼認識。但是,如果孩子能夠把短文多讀幾遍,真正深入到短文中,那麼他就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事實上,隻要孩子真下功夫,好好去思考,就可以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所以,當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以“功夫到,滯塞通”來勉勵他,讓他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困難。如果孩子真的想不出辦法解決困難,我們也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而是要一步步引導著他去思考,直到他通過努力想出解決的辦法。

心有疑,隨劄記;就人問,求確義

“疑”即疑惑,“隨”即隨時,“劄記”即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心得。讀書的時候,如果遇到了有疑惑的地方,就要隨時把疑惑記錄下來,以便向他人請教,從而解除疑惑,弄明白它的真義。

學問學問,學習的時候不懂就要問。

學問,雖然是一個簡單的詞語,但是意義非凡。一個人要想學問有所成就,就要在學中問,在問中學。可以說,學和問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學問”的真正意義,讓他明白:學問學問,有學就有問,學習中不懂就要問。

我們要告訴孩子,如果在學習中遇到有疑惑的地方,千萬不可以輕易放過,而是要動腦筋想一想,通過查閱相關書籍或者網絡搜索,自己想辦法解決;如果自己真的解決不了的話,可以先把疑惑記錄下來,然後找機會向老師、父母、長輩或同學請教。

我們最好送給孩子一個專門記錄疑惑的筆記本,並告訴他,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隻要心中有疑惑,都可以先記錄在這個本子上,等有了空餘的時間,或是自己想辦法解決,或是請教他人。

同時,我們還需要提醒孩子:在課堂上,當自己有疑惑的時候,不要隻顧著埋頭記錄,而是要以聽課為主,可以在有疑惑的內容附近做一個小記號,等到下課的時候再記錄在筆記本上,或是直接找老師、同學請教。

懂得請教才能求得真知,而請教他人也是一門學問。

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請教他人,他可能就不會主動請教他人;如果孩子不知道請教的時機,就可能給他人帶來煩惱;如果孩子不懂得請教的態度,就可能讓他人覺得自己不受尊重,進而不願意回應請教的問題;等等。

因此,我們需要教給孩子請教他人的一些細節。比如,在請教他人的時候,要先看看他人是否在忙,因為前麵講過“人不閑,勿事攪”。在請教他人之前,可以上前詢問:“請問您現在有時間嗎?我想請教您一個問題。”如果他人沒有時間,孩子就應該等一下;如果他人有時間,孩子就應該及時把請教的問題說清楚。

請教他人的過程中,一定要具備虛心的態度,這不隻是一種禮貌,更是一種學習的態度,一種尊重他人的態度。而且,孩子隻有具備了虛心請教他人的態度,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學習到他人的長處,從而使自己有所收獲。

我們要告訴孩子,請教完他人之後,要真誠地表示感謝。如果他人講了一遍還是沒有聽明白,就要誠懇地說:“對不起,我還是沒聽明白,您可以再講一遍嗎?”總之,請教他人的問題,一定要徹底解決。

當孩子掌握了這些請教的細節之後,慢慢地,孩子就會養成善於向他人請教的好習慣。這樣,孩子才能求得真知,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子箴言

我們要想讓孩子學有所成,就需要讓孩子做到“讀書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讓他專心致誌地學習,不可以朝三暮四;引導他給自己設定一個寬鬆的期限,在這個期限內抓緊時間用功學習;在學習中遇到疑惑時,要引導他把疑惑記錄下來,或是自己通過查找資料尋找解決的方法,或是通過請教他人解除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