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對於身邊所有人,我們都要讓孩子學會尊重,學會平等待人、寬以待人。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我們要放下做父母的架子,不要用命令的方式讓孩子服從。
“回家後,一定要先寫作業再看電視。不然,看我怎麼收拾你!”
“大人說話,輪不著小孩子插嘴!”
“我都和你說了多少次了,在大人休息的時候不要大聲說話,是不是打一頓才能記住啊!”
……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些父母這樣“教育”孩子。這些父母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孩子任意發號施令,試圖用權勢去壓倒孩子,從而讓他服從自己。當孩子作出辯駁的時候,有的父母就會以“我是你媽媽(爸爸),你就得聽我的安排”的態度強迫孩子絕對服從。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領導每天端著一副官架子對我們指手畫腳,用“權威”的口吻向我們發號施令,並要求我們完全服從於他,我們的心裏是什麼滋味?我們會信服他嗎?當然不會。
其實,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也是同樣的道理。這種命令式的教育方式隻會引發孩子的不滿和反抗,即使他表麵服從了,也是口服心不服。所以,我們應該放下做父母的架子,和孩子平等相待。
但是,很多父母卻開始擔心:我們放下了父母的架子,豈不是失去了做父母的威信,那麼孩子還會聽從我們的安排嗎?其實,我們的威信不是來自於我們的“權勢”,而是來自於一種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親子關係。
當我們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以身作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教育孩子時,才會真正令他心服口服,才能在他心中建立起真正的威信,才能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是你爸爸(媽媽)”,這句話絕不是我們要求孩子完全服從自己的理由,而是在時刻提醒我們要擔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告訴孩子,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就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我們都知道戰國時代“負荊請罪”的故事。
當藺相如的地位在廉頗之上時,廉頗不服,就想羞辱藺相如。當藺相如得知後,總是刻意避開廉頗。藺相如的門客非常不理解他,認為他的官比廉頗大,不應該怕廉頗。藺相如卻說:“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們兩個在。如果我們兩個相鬥,又怎麼能保衛國家呢?”
後來,藺相如的這番話傳到了廉頗那裏,廉頗感到非常慚愧,於是就脫掉上衣,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從此之後,藺相如和廉頗結成了生死與共的好朋友,同心協力為趙國盡職盡責,使秦國很長一段時期內都不敢出兵攻打趙國。
在當時,如果藺相如和廉頗相鬥,勢必會有一方受傷,甚至會兩敗俱傷,而秦國可能就會乘虛而入。藺相如想到的是國家的安危,他放下了自己的麵子和權勢,用真正的德行感化了廉頗。
我們應該這樣教導孩子:與人相處,要以誠相待。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能試圖用權勢壓倒對方,而是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當我們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德行和愛心去感化對方時,不僅很容易使雙方達成共識,而且還會贏得對方的尊重和欽佩。
如果孩子是班級的小幹部,我們更要注意教導孩子“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因為,當孩子當上小幹部後,他可能就會覺得自己很威風,在與同學相處中,很容易出現不好的行為,比如,高高在上,目中無人;命令同學做事情,而自己卻不做;利用自己的權勢欺負其他同學;等等。
對此,我們需要給予孩子合理的引導。我們可以引導他想一想,如果自己“勢服人”會得到怎樣的後果,可能會破壞在同學心中的形象,可能會引起同學的反感,從而讓同學不尊重、不喜歡自己,甚至不聽從自己的安排。一般來說,當孩子知道這些後果之後,他就不敢“勢服人”了。隨後,我們要告訴孩子如何做才能得到同學的尊重、喜歡,那就是以身作則,要求同學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即使在規勸犯錯的同學時,也不要用強勢壓倒對方,而是語氣柔和地規勸對方,這樣,同學更容易接受,自己也會受到擁護。
當孩子將“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道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後,周圍人才會真正發自內心地敬重他。
教子箴言
我們要教導孩子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當孩子這樣去做的時候,他的心態就會變得平和,快樂就會增多,煩惱就會減少,就會給周圍增添一些和諧的氣氛。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這樣做的話,我想,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那一天很快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