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不願意自己的短處被他人知道,所以我們不可以去揭穿他人的短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對於他人的缺點,我們要視而不見,而是要在適宜的時間和場合、用他人能夠接受的方式給予引導和幫助。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隱私,我們不可以試圖去打聽。當我們無意中知道了他人的隱私後,不可以到處宣揚。我們除了要允許孩子擁有隱私之外,還要告訴他:對於他人的隱私,要懂得尊重。
我們要教導孩子做到“隱惡揚善”,麵對他人的善,要學會稱讚;麵對他人的惡,不可以去宣揚。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善心就會被觸動,自然就會主動去做一些善事。而且,孩子會贏得他人的喜愛,而不會與他人結下怨恨。
孩子在與他人的相處中,總會看到他人的過失,這時候,我們要教導孩子有智慧地給予規勸。所謂有智慧就是說,在規勸的時候,要講究方法,要注意規勸的時機和態度。另外,規勸他人有一個前提:一定要先贏得他人的信任。
如今,很多孩子變得自私自利,隻會索取,不會付出和給予。首先,我們要改變教育孩子的方式,不要隻是一味地付出,還要學會從孩子那裏索取。然後,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引導孩子多給予,少索取。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待人處事的原則之一。我們要引導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場思考問題,讓他明白:凡是自己不希望聽到的言語,凡是自己不願意去做的事情,都不可以強加給他人。
事實上,報恩或報怨隻在一念之差,當孩子選擇了報恩,他就會獲得快樂;當孩子選擇了報怨,他就會變得痛苦不堪。因此,我們要引導孩子學會知恩報恩,忘掉一切怨恨,快樂地成長。
作為領導或長輩,我們既要端正行為舉止,又要仁慈寬厚,這才是為人領導、為人長輩應該具有的風範。同時,我們也要教育孩子,讓他學會尊重普通勞動者,以平等、寬容之心對待他人。
大到國與國之間,小到人與人之間,利用權勢是永遠也解決不了問題的,唯有用自身的德行或真正有理的方式才能感化對方,贏得對方的尊重,從而有效、徹底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