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施比受更快樂。”的確是這樣,孩子要想獲得快樂,就需要多給予、少索取。我們常說:“讓世界充滿愛。”那麼,什麼是愛呢?“愛”的繁體字是“愛”,好似一個“受”包裹著一顆“心”。事實上,愛就是用心感受他人的需要,就是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能以此來對待他人,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索取和給予要有節製,要分辨清楚。
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總會有財物上的往來。這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古人雲:“取予有節。”這句話就是在告誡人們:索取和給予一定要有節製,一定要弄得明明白白,不要模模糊糊。
那麼,當我們與他人有財物上的往來時,一定要分辨清楚,哪些東西是可以拿的,哪些東西是不可以拿的。正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親兄弟明算賬。”為什麼親兄弟要明算賬呢?如果兄弟之間隨便拿對方的東西,不分你我,也沒有學過“財物輕,怨何生”,難免就會發生不必要的誤會或麻煩。所以,在索取和給予時,我們一定要分辨清楚。
這裏的“分曉”還可以延伸為另外一個意思:我們的索取是否符合道義。古人告誡我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凡是不符合道義的財物,我們都不可以接受,因為“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另外,我們還要思考,我們的給予是否適宜。無論給予他人什麼東西,我們都要考慮時機、場合等等,隻有這樣,他人才會高高興興地接受。
所以,從孩子小時候開始,我們就要給他種下“凡取與,貴分曉”的種子,讓他在“索取與給予”方麵做一個明明白白的人。
在給予和索取之間,我們應該把握怎樣的尺度呢?
自古以來,中國就一直提倡“禮尚往來”,也就是說,在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我們又常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意思是說,當我們受到他人一點小小的恩惠之後,應當加倍地去報答他人。因此,無論他人給予了我們多少,我們都要盡可能地加倍回饋給他人,給他人的一定要比他人給自己的多。
世間的財物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在財物麵前,我們不要有太強的占有欲,要把財物看輕一些,多給他人一些,自己少拿一些。這樣一來,我們才能避免矛盾或紛爭,才能和睦相處。還是那個道理——財物輕,怨何生!
麵對如今的獨生子女,我們又該如何教導他“多給予,少索取”呢?
如今,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接受了來自多方麵的愛,幾乎無須付出,就可以得到所有想要的東西。所以,很多孩子都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隻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不懂得與人分享。原本天真、善良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一個“隻會索取,不會給予”的人呢?
從日常三餐中,我們就可以得到答案。在飯桌上,父母、爺爺奶奶都一個勁地給孩子夾菜,把孩子最喜歡吃的菜放在他的麵前,唯恐他吃不飽、吃不好。而孩子呢?他會不顧一切地大吃起來。
這樣的情景總是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夾菜、端菜的動作,當我們給孩子夾菜、端菜的時候,就給孩子種下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種子,他會認為:隻要我喜歡的,父母、爺爺奶奶就必須滿足我。而且,當孩子覺得一切的索取都是理所當然的之後,他就不會懂得在索取的時候考慮周圍人的感受和需要,更不會懂得給予。
事實上,孩子之所以隻會索取,是因為我們給他提供了索取的機會。同理,孩子之所以不會給予,是因為我們沒有給他提供給予的機會。因此,我們需要給孩子提供給予的機會,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讓孩子樹立“多給予,少索取”的觀念。
首先,麵對孩子的給予,我們要懂得去接受。一開始,當孩子吃東西的時候,他都會主動給我們吃,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拒絕,並說道:“你吃吧,買了就是給你吃的。”一來二去,孩子就不會主動給我們吃東西了。而到了我們真讓孩子把吃的東西分給我們一些時,他就會拒絕我們,這時候,我們才感覺有點不好了,可能還會外加一句:“你可真是個‘白眼狼’。”殊不知,孩子成為“白眼狼”的罪魁禍首正是我們自己。所以,當孩子主動給我們吃的東西時,我們要高興地接受,並說一句:“真是個乖孩子,媽媽喜歡你。”這樣一來,孩子以後便會樂此不疲地與我們分享。
其次,在生活的點滴中,我們要引導孩子懂得“多給予,少索取”。比如,在吃飯的時候,我們要引導孩子給周圍人夾菜,把他人喜歡的菜端到他人的麵前,便於他人夾菜;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我們要引導他主動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如果學校組織外出活動,我們要讓孩子多準備一些水果、食物,並提醒他與老師、同學分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