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教孩子說話注意分寸,知道哪些話不該說(3 / 3)

可見,如果我們經常說不好的言語,對人對己都沒有益處。所以,我們和孩子一定要戒除這些不好的言語,多說一些好的言語,讓身體內的水結出美麗的結晶,從而使我們和孩子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如何讓孩子遠離社會上不良說話習氣的影響?

我們都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之所以三次搬家,是因為環境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如今的社會風氣如何,大家有目共睹,所以很多父母非常擔憂,在現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孩子會不會受到不好的影響?當然會。這一點毋庸置疑。

我的一位朋友對我說,他的孩子最近經常會說其他同學是“蛋白質”,起初他沒在意,以為孩子是在開玩笑。後來,當孩子經常這樣說的時候,不禁引起了他的好奇心,“蛋白質”是不是有其他的含義呢?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後來才知道,“蛋白質”是一種網絡語言,是笨蛋、白癡、神經質的意思。這時候,我的這位朋友才意識到,孩子經常說的原來是髒話,而根源是網絡。

其實,根源不僅在於網絡,還在於孩子自身,如果孩子有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有抵製不良習氣的能力,他就不會受到社會上不良習氣的影響了。也許我們無法效仿孟母的做法,為了讓孩子擁有一個好的環境而數次搬家,從而遠離不好的環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培養和提升孩子判斷是非善惡、抵製不好習氣的能力,讓孩子自覺遠離社會上的不良環境。

當然,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做到的,需要長期的熏陶,除了我們要做個好榜樣之外,更需要借助經典的力量。如果孩子時常誦讀《弟子規》、落實《弟子規》,他自然就會以《弟子規》為評判的標準去衡量是非善惡。

當孩子有了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後,他就會懂得取舍,自然就會避免社會上的一些汙染。而且,不好的朋友就會遠離孩子,而善良的朋友就會親近孩子,那麼孩子就不會受到不好的影響,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在生活中,如何引導孩子戒除這些不好的言語呢?

首先,我們要給孩子營造一種良好的說話氛圍。在家庭中,我們要多說一些好聽的話、鼓勵的話、讚美的話、支持的話、肯定的話等。如果遇到矛盾和摩擦,我們也要心平氣和地解決,絕不可以圖一時之快,說一些粗魯的話、髒話、低俗的話等。當我們營造出這樣一種良好的說話氛圍後,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就會學到,從而不僅可以戒除這些不好的言語,而且還可以言談文雅。

然後,我們要及時糾正孩子不良的言行。很多孩子為了耍酷,可能會學一些街頭無賴的言語,罵一些髒話;為了好玩,可能會隨便給他人取綽號,以此來取笑他人……對於孩子這些不良的言行,我們一定要及時糾正。

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肯定不喜歡他人罵你或給你取綽號,同樣的道理,他人也不喜歡這樣,所以你不可以用這樣的言語對待他人。而且,經常罵髒話、給他人取綽號,他人不喜歡你,自然就不願意接近你了,那你到時候就沒有朋友了。”從而讓孩子有所反思。

另外,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小時候,他人對我們所說的不好的言語,我們會懷恨在心,正所謂“惡語傷人恨難消”。所以,我們還需要告訴孩子,用惡語刺傷他人,會讓他人很難堪,他人可能會懷恨在心,而這種恨可能一生都難以消除,即使過後向他人道歉,也無法彌補給他人心靈上造成的傷害。

當我們把這些道理告訴孩子,孩子明白了其中的利害關係之後,一般就不會再出現不良的言行了。不過,改掉壞習慣是需要過程的,我們一定不能著急,要耐心地幫助他、提醒他。無論如何,我們和孩子都要高度重視這件事。

教子箴言

立身處世應該謹言慎行,我們要讓孩子時刻記住: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說話一定要把握分寸,恰到好處,注意說話的時機,該說的一定要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能說;對於一些低俗的話,一定不可以說,因為這不僅會傷害到他人,而且還會玷汙自己的心靈,更會給自己的人生道路設置諸多難以逾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