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對待長輩的禮章是一門學問,教孩子自如地應對(3 / 3)

就“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句話來說,當長輩不想坐而讓孩子先坐下時,孩子可能還是會恭敬地站在一旁。這時候,我們首先要肯定孩子的那份恭敬心,然後再教導孩子靈活處理,那就是應該聽從長輩的吩咐,正所謂“恭敬不如從命”。

另外,孩子還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長輩已經坐下了一段時間,還沒有吩咐孩子坐下。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引導孩子主動詢問長輩:“我可以坐下嗎?”之所以要這樣做,是為了讓長輩更輕鬆一些。因為,如果我們一直站在長輩旁邊,長輩就需要把頭抬起來,甚至是仰起頭來和我們說話,這會讓長輩覺得不舒服,甚至感到很累。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當孩子在眾人麵前大吼大叫時,我們是如何做的呢?

如今,很多孩子拿捏不住什麼場合下應該講話、什麼場合下不應該講話。在公共場合,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孩子大吼大叫,上蹦下跳,到處亂跑,等等。而他們的父母還認為這是“活潑”的表現,而實際上,這恰恰會讓周圍的其他人認為:孩子沒有禮貌、沒有家教,孩子的父母不懂教育,讓孩子在公共場合搗亂、不守規矩。

有一次,我乘坐電梯,同行的有幾位家長和幾個小朋友,幾個小朋友先進入電梯,然後就爭著按電梯的開關,緊接著就大吼大叫起來。這時候,一個家長非常淡然地說:“現在的孩子都這樣,隻要聚在一起就鬧騰。”

請問,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嗎?當孩子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他會怎麼想?他可能會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很正常的,下次還會這樣大吼大叫。

其實,正確的做法是:適時地製止孩子,糾正他的錯誤行為。一旦發現孩子說話很大聲,就要馬上提醒他:在公共場合,說話一定要小點聲音。另外,爭著按電梯開關,也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務必要注意,以後不可以這麼做。

孩子說話時應落落大方、聲音適中。

在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訓練孩子與長輩說話的禮節。首先,我們要適時地帶孩子參加一些聚會,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如何與長輩說話。孩子見識多了,自信心增強了,在長輩麵前也就顯得落落大方了。

另外,我們要注意引導孩子,告訴他說話的聲音要適中。如果聲音太大,會讓長輩覺得刺耳,也會影響到周圍的人;如果聲音太小,就會讓長輩聽起來費勁。如果孩子說話的語速適中、聲音適中、語句清晰,就會讓長輩覺得比較舒服。

當然,當我們進入公共場合時,一定要注意自己說話的音量,也要及時提醒孩子注意音量,不能因為說話聲音太大而影響到周圍的人,破壞公共秩序。

如果孩子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他上課回答老師的問題的時候,也能夠聲音適中、自信地回答,讓老師、同學清晰地聽到,從而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他的學習效率會很高,學習就是愉悅的,也有助於學習成績的提升。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我們的言行舉止會給長輩帶來怎樣的感受呢?

當我們和長輩相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處處留意長輩的感受。

比如,當我們見到長輩時,如果我們慢吞吞地走上前,長輩就會覺得我們很傲慢、沒有禮貌;當我們準備離開的時候,如果我們一溜煙就跑開了,長輩可能會認為,我們不願意跟他在一起,恨不得馬上離開;當長輩問我們事情的時候,如果我們講話的時候左顧右盼,長輩就會覺得我們心不在焉或者很不耐煩。

我們的這些行為沒有帶給長輩舒服、歡喜的感受,是不符合禮節的。孩子跟長輩相處,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引導孩子去恰當地做這件事。

如何引導孩子落實“進必趨,退必遲”呢?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當他有事要到長輩麵前時,要快步走上前,不能磨磨蹭蹭,以免讓長輩等待的時間過長;當他要離開長輩的時候,行動要緩慢一些。

對於這些進退應對的禮節,我們可以在家中訓練孩子,比如,我們可以時常呼喚他的名字,然後吩咐給他需要做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慢慢養成“進必趨,退必遲”的好習慣。這樣,當孩子與其他長輩相處的時候,自然就會讓長輩舒服、高興。

如何引導孩子落實“問起對,視勿移”呢?

我們要告訴孩子:當長輩走到你身邊詢問事情的時候,你不能坐著回答,而是要站起來;不能害羞,而是要把頭抬起來;眼神不能遊移不定,而是要目視長輩。

同樣,我們也可以像引導孩子落實“進必趨,退必遲”一樣,來幫助孩子落實“問起對,視勿移”。這樣,孩子恭敬地聆聽長輩的話語,不僅會帶給長輩舒服、歡欣的感受,而且孩子自己也能從長輩的話語中受益。

教子箴言

與長輩相處,確實需要一些禮節。這些禮節,可以表現出一個人對長輩是否有恭敬之心。如果孩子能夠用與長輩相處的這些細節來磨煉自己,就會滋養出自己的恭敬之心。一旦孩子擁有恭敬之心,自然就會流露在與長輩相處的行為舉止中,正所謂“誠於中,形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