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對待長輩的禮章是一門學問,教孩子自如地應對(2 / 3)

事實上,長輩擁有很多人生智慧和經驗。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在長輩麵前,不要隨意炫耀自己的才華,不要誇誇其談,更不能表現出傲慢無禮的樣子,而是要主動向長輩請教,虛心向長輩學習。

另外,我們要引導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立定自己的人生誌向,一旦孩子立定了誌向,他就會堅持不懈地朝著自己的誌向努力奮鬥,自然就不會出現“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狀況。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在路上遇到長輩時,我們應該主動上前問候。

“路遇長,疾趨揖”中,“疾”即迅速,“趨”即奔向、快步向前走,“揖”是作揖,在今天來講,就是恭敬地問候。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在路上遇到長輩,我們應該趕快上前行禮問候。之所以用“疾趨”兩個字,是因為這種快步走上前的動作表現了對長輩的恭敬。如果看到長輩後,走路還是慢吞吞的,就會讓長輩覺得此人傲慢無禮。

因此,我們需要教導孩子,在路上遇到長輩,要快速走到長輩麵前問候長輩,比如“奶奶好”、“老師好”、“叔叔好”等等。無論將來走到哪裏,恭敬有禮的孩子都會受到大家的歡迎和喜愛。

如果長輩沒有與我們說話,我們就要讓長輩先過去。

當我們問候了長輩之後,如果長輩沒有和我們說話的意思,我們就要退後一點,並恭敬地站在一旁,讓長輩先過去。然而,現在很多孩子和長輩在一起時,長輩還沒有準備離開,他就提前跑開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做法。所以,我們要糾正孩子的錯誤做法,告訴他正確的做法,培養他的恭敬心。

另外,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察言觀色,如果看到長輩臉色比較疲倦或心情比較沉悶,就不要用很多話來影響長輩,而是要保持沉默,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待長輩的吩咐,如果長輩沒有什麼事情吩咐我們,我們就要讓長輩先過去,等長輩走遠了,自己再離開。

這樣的教誨,我們一定要及時教給孩子,並教孩子靈活運用。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的禮節會不會太煩瑣呢?

在古代,不論是騎馬還是乘車,隻要在路上遇到長輩,都要下馬或下車問候,而且要等長輩離去大約百步之後,才能上馬或上車離開。這是古代人的做法。今天很多人也許會發出疑問:“這樣的禮節會不會太煩瑣了呢?”

其實不會,因為禮節是用來規範人與人之間的行為的,隻有遵循禮節,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相處。如果覺得這個禮節太煩瑣而把它廢除,可能就會發生一些不愉快或產生一些誤會。一個真正懂禮、學禮、用禮的人,是不會認為這樣的禮節煩瑣的,而是會用這些生活中的細節來培養自己的恭敬心。

今天,我們又該如何把這句話的精髓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呢?

在過去,馬和馬車是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然而,如今的交通工具不一樣了,那“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的做法還有什麼用嗎?還學它幹嗎呢?其實,這還是一個靈活變通的問題。形式是與時代俱進的,但形式背後的實質、本質卻是不變的。

所以,我們需要參照當今的現實狀況,把這句經典所傳遞的精髓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其實,“騎下馬,乘下車”就是在告訴人們,遇到長輩要主動問候。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在路上行走或騎車時遇到行走或騎車的長輩,在保證自身和長輩安全的情況下,要主動問候長輩;但如果乘坐在公交車上,即使見到了迎麵而來的長輩,也不可以把頭探出窗口問候長輩,因為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

另外,我們也要教給孩子送長輩的細節:如果是把長輩送到電梯口,就要給長輩按住開關,讓長輩安全進入電梯,等電梯門關閉之後再離開;如果是把長輩送到樓下,就要等長輩走出我們的視線之後再離開;如果是把長輩送到車站,就要等長輩上了車且車行駛了一段距離之後再離開。也就是說,一定不能離開得太早,否則是很沒有禮貌的。

當然,要求孩子做到這些,父母在生活中要首先做到。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禮節。

如今,很多孩子和長輩在一起時,長輩還沒有坐下,他們就已經“大大方方”地坐下來了,這樣的行為顯得他們很沒有教養,而長輩也會覺得他們沒有家教。孩子之所以沒有教養、沒有家教,是因為我們做父母的沒有教給他與長輩相處的禮節。

在平日裏,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禮節,當長輩站著的時候,我們也應該陪長輩站著,長輩坐下後,吩咐我們坐下,我們再坐下。這樣,在無形中孩子就會受到良好的熏陶,自然會學著我們的樣子與長輩相處。

引導孩子靈活運用這句經典的教誨。

有的孩子非常聽話,學習了這句經典之後,就老老實實地按照經典去做。這是非常好的。先學會“老實”地去做,再學會“變通”地去做,這是很正常的。如果一開始還沒有學會“老實”,就學如何“變通”,那這種“變通”也一定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