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父母不是完人,有過錯也希望孩子指出來(3 / 3)

孩子若能真正領會這句教誨的含義並努力落實的話,他對我們的孝敬無疑就體現在其中了。

我們做父母的,很難直接教導孩子勸我們的方法,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一個男孩在學校擔任宣傳委員的職務。一次團體活動之後,男孩覺得一位同學犯的錯誤實在不小,於是就當眾指責了那位同學,並勸他以後改正。那位同學覺得很丟人,就頂撞了男孩,兩人差點兒吵起來。

男孩回到家,把事情告訴了父親。父親說:“每個人都有麵子,也就是尊嚴,當眾被指責、被勸說的滋味不好受,這就是他頂撞你的原因。如果你能考慮到這一層,就不會當眾指責他。即使你覺得他的問題值得大家警醒,也不該用勸導他個人的方式把問題說出來,而應對事不對人。所以,勸說別人一定要顧及對方的臉麵,這樣對方才好接受。”

男孩接受了父親的建議,從此學會了選擇適合的時機提出意見。

俗話說“規過於私室”,男孩的爸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我們也要告訴孩子,如果對方真的很煩,那就不要著急勸說,暫時先放一放。等到有機會,看對方心情比較好時再勸,這樣對方容易聽得進去。以免孩子好心勸說對方,結果彼此爭得麵紅耳赤,對方沒領情,孩子也生了一肚子氣,最後兩人還老死不相往來,那還真不如不勸呢!

另外,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把這種勸諫的方法應用到與孩子的相處中。如果我們總是當眾批評孩子,孩子的自尊被摧毀,他便很難顧及別人的自尊。如果我們因顧及他的尊嚴而常常單獨勸導他,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身邊的人,其中也包括我們自己。

讓孩子掌握“號泣隨,撻無怨”的內涵與精神,並靈活應用。

隋朝末年,李淵(唐高祖)帶著軍隊南征北伐時,其子李世民(唐太宗)一直都追隨在身邊。一次,李世民發現父親的一個軍事計劃呈現出明顯錯誤,如果不謹慎就會導致全軍覆沒。於是,李世民就多次向父親提建議,但是父親都沒有接受。

出兵前一天晚上,李世民心想,如果這次不能勸阻父親,這些年的努力都將功虧一簣。他越想越難過,就坐在父親的帳外放聲大哭。父親看他如此傷心,便說願意聽他細細分析戰事,他慢慢地給父親講解作戰方略。後來,父親改變了作戰計劃,那次戰役也贏得了勝利。

如果李世民沒有如此堅定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勸說父親,曆史上有沒有唐朝還說不定呢!

看來,在重大事件上,若有一個有遠見、善於勸說我們的孩子,那麼家庭一定會很興盛。當然,孩子的能力是一點點積累的,但如果我們不給他勸我們的機會或者不采納他的意見,怎麼知道他有遠見呢?

而對於“號泣隨,撻無怨”的理解,我們應該讓孩子領會這種真心勸人的精神,而不是一定要“號泣隨”。而且,看看李世民的例子我們就知道,在“號泣隨,撻無怨”之後,一定要能講出中肯的、切合實際的道理讓父母信服,若隻是說“爸爸,您不要這樣做”或“媽媽,您不能那樣做”的話,父母也很難接受。

因此,孩子若沒有真實的智慧講出令人信服的道理,而僅僅抓住了“號泣隨”的形式,恐怕在勸說之後也毫無收獲。那麼,真實的智慧往往要通過讀書明理來得到,由此看來,學習《弟子規》不可少,隻有學會、做到的孩子才有足夠的智慧在關鍵時刻告訴父母為什麼不能這樣做而要那樣做。

“號泣隨,撻無怨”的實質是說,在勸諫父母等至親的人時,不要因一時失敗而放棄,而要抱著堅定的態度、找準機會時時勸說,時間一長,父母自然會接納。孩子隻要領會了這個思想,就不會死板地把這句教誨隨處應用,也避免了孩子被誤解、被怨恨的情況。

另外,勸諫也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彼此建立了深刻的信任,才能提出建議,所謂“君子信而後諫”。沒有信任做前提,勸諫往往會被以為是挑毛病、吹毛求疵,具體的內容會在“善相勸,德皆建”中為大家詳細闡述。

教子箴言

孩子在一生當中要扮演很多角色,為人子、為人兄(弟)、為人夫(妻)、為人父(母),還有為人友、為人領導(下屬)、為人婿(媳),等等。要想扮演好任何一個角色,都不可能不對他人提出諫言。勸諫的態度、選擇的時機和場合都會影響勸諫的結果,甚至會影響彼此間的情誼。我們要讓孩子通過學習這句教誨,懂得如何向他人進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