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再小的事也要讓孩子謹慎,不能有辱父母(3 / 3)

如何防止孩子私藏物品?如果他已經“私藏”了,我們該怎麼辦?

防止孩子做出私藏行為的最好辦法,就是提前把“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的道理講給他,告訴他:“不是自己的東西一定不能拿;撿到的東西一定要交給老師或父母,不能據為己有;每天放學前,檢查自己的鉛筆盒和書包,看有沒有借後尚未歸還的物品,如果有,及時還給同學,不能帶回到家裏。”我們不要小看這幾句話,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做,是因為沒有人告訴他,一旦我們把這些道理告訴他,他一定會接受,並按著我們說的去做。

一個小女孩錯拿了同學的水彩筆,同學找了幾天都沒有找到,終於在她那裏找到之後,就說她是小偷。小女孩眼淚汪汪地說:“我不是小偷。”幸虧老師幹預得及時,才還了小女孩一個清白。從此,小女孩每天都會很謹慎地檢查自己有沒有錯拿別人的東西,以免背上“小偷”的罵名。

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個小女孩的遭遇講給孩子聽,讓他知道有意無意地占有他人的東西,最後就有可能會背上惡名,導致失去朋友,失去信譽。

另外,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常常查看孩子拿的文具、玩具和書本,看看是不是我們買的,如果不是,就要及時詢問出處,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假裝沒看見,否則,就會失去引導孩子的最佳時機。同時,我們要注意觀察孩子有沒有偷偷摸摸看書或玩東西的情況,必要的時候,可以當著孩子的麵檢查他的書包和房間,以防他遭受不良刊物的汙染。

如果我們發現孩子私藏了別人的物品,一定要讓他及時歸還給對方,並表示歉意。如果孩子沒有勇氣這樣做,我們就要陪同孩子這樣做。

一位母親發現孩子的書包裏多了一個蘋果。經詢問得知,孩子路過水果攤的時候,隨手拿了一個。於是,母親立刻帶著孩子去水果攤歸還,母親把錢付給老板,並要求孩子道歉。孩子不肯,母親就說:“老板,對不起,孩子我沒教育好,給您添麻煩了。”孩子看母親道歉,也跟著說:“對不起,我以後不隨便拿水果了。”

這位母親做得很對。一旦發現孩子有私藏的舉動,一定要及時更正。無論孩子私藏的東西多麼不值錢,都要這麼做,因為問題的關鍵是他的行為出現了偏頗,與物品本身的價值沒有關係。因此,我們一定要有教育敏感度,幫助孩子及時改錯,讓他成為道德高尚的人。這樣,孩子守住了做人的規範,我們就不會為他道德有問題而傷心了。

通過這句教誨,培養孩子不貪、不慳,慷慨、廉潔的好品質。

當孩子做出“私藏”的舉動時,他內心的聲音一定是“我很喜歡,我想擁有”,這表現出了孩子的私欲和貪心。貪心和想滿足私欲的心是一個人偷盜和占便宜的思想源頭,沒有這個念頭,怎麼會有私藏的行為?

我們作為父母,一定要做好榜樣,不能今天把單位的報紙拿回來看,明天把單位的環保袋拿回來用。這看似小事,往往卻表現出我們愛占便宜的心念。職權範圍一旦擴大,豈不是要走上挪用公款、行賄受賄的犯罪道路?而且,一個人如果總是想著滿足自己的私欲,就能為達到這個目的做出不擇手段的事情,還怎麼成為廉潔奉公、忠於職守的人?

孩子也是一樣,年齡小,貪心小,但如果他習慣了用私藏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貪心,長大後,大貪心又用什麼樣的方式滿足呢?等到他因犯罪而鋃鐺入獄的時候,我們還怎麼安心地度過餘生?隻有教育出好孩子,我們才能好好地生活。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忽略對孩子進行“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的教育,在我們自己做好榜樣的同時,應該引導孩子做到不貪、不慳,為他具備廉潔自律、慷慨大方的品質打下堅實基礎。

教子箴言

孩子做事做人是否謹慎,關乎他的道德品質和人身安全,《弟子規》中的這兩句教誨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因此,我們要引導孩子懂得“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的道理,並把這個教誨無條件地落實在生活中。孩子養成習慣後,不但他能夠坦蕩做人,我們也會身心輕安,大家都能獲得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