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發現孩子第一次犯錯或做出什麼不雅舉動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及時糾正,千萬不要以為長大自然就好了。俗話說的“小樹不修剪,怎能長參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而孩子遇到小事會不會肆意妄為,很多時候要看我們對他管教的及時度和細致度如何,如果我們總是放任不管,孩子自然會隨便去做,因為他覺得沒有人約束他。相反,如果我們能叮囑他一番,那麼他在行動之前腦子裏就會想:“這個事情能不能做?還是別做了,免得做錯了,父母不高興。”而具體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後麵的“謹”、“信”、“愛眾”、“學文”中會有詳細說明。
也許有人會問,這樣教育孩子是不是太死板了,這也不讓,那也不許的?其實,孩子在沒有具備是非對錯的判斷力和對未來事物的預見能力時,我們當然要讓他明確知道做人做事的標準和規矩。等到他養成良好的行為規範、具備是非對錯的判斷力後,我們自然就不用管教太多了,因為他可以管好自己。但是,這個“凡事不能隨意去做,做之前詢問父母”的過程一定不能少。
當然,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也要懂得變通。
一個6歲的小男孩在樹叢裏玩耍時,看見地上有一個被大風刮下來的鳥巢,裏麵還有一隻嗷嗷待哺的小麻雀。
當他捧著鳥巢和小麻雀準備回家喂養時,忽然想起媽媽不允許他在家裏養小動物。於是,他先把小麻雀放在家門口,然後進去請求媽媽。在他的不斷哀求下,媽媽終於答應了。但當他高興地跑出門時,卻沒有看到小麻雀,隻看見一隻舔著嘴巴、嘴角還粘著麻雀毛的黑貓。為此,他傷心了很久。
通過這件事情,他總結了一個教訓:隻要是正確的事情,絕不可優柔寡斷。而這個男孩就是如今的華裔電腦名人——王安博士。
我們從中可以得知,“事雖小,勿擅為”這句教誨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毫無主見、沒有思維能力、凡事隻有問過父母才去執行的人,而是說當孩子不具備善惡是非的判斷力之前應該多請教父母,當他已經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後,他自然會做該做的事情。
所以,我們別讓孩子學成書呆子,而是要讓他懂得變通,學以致用。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孩子的世界不大,擁有的也不是什麼大物件,但孩子每天與這些小物件接觸的時候養成了什麼樣的行為習慣,卻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方向。
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在我們眼裏,“針”實在是太小了,但孩子不這樣認為,根據他的年齡和閱曆判斷,他不會接觸多麼貴重的物品,那麼他小小年齡有偷針的膽量,長大了自然敢去偷金。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千萬不能小看孩子接觸的小物品,我們的忽視往往會使孩子養成極其不良的行為習慣,即占便宜和偷盜。而當孩子被稱為“賊”的時候,我們不但傷心,而且臉麵何存?
這句“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的教誨,就是告訴孩子,物品雖然小,但不能因要滿足私欲而偷藏起來,如果這樣做了,父母會很傷心,那就是不孝了。
很多孩子小時候不知道私拿別人的鉛筆、橡皮是不對的,拿過來玩玩,看著挺好,就放進自己書包裏了;有的孩子在地上撿到了漂亮的尺子,因為喜歡就藏了起來,一旦被發現,還理直氣壯地說:“我撿到的就是我的。”又有的孩子,不是故意藏別人的東西,而是馬虎邋遢,借了同學的東西忘了歸還,失主不追究就成了自己的了……以上種種情況,在小孩子身上很容易出現,我們既不能把這看做是道德敗壞的表現,也不能坐視不管,一定要進行正確引導。
有的大孩子私藏書籍和遊戲機,但這些書籍和遊戲機裏充斥著色情和暴力,他們害怕父母發現,就偷偷藏起來看或玩,時間一長,不但純潔的心靈受到嚴重汙染,還會荒廢學業,說不定還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到了那一天,我們做父母的會多麼傷心啊!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墮落,所以,我們就要幫助他落實這句教誨,讓他做一個坦坦蕩蕩、光明磊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