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學前班到底有沒有必要呢?(1 / 1)

父母都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於是總是想方設法地讓孩子多學一些東西,接著讓孩子上學前班、上鋼琴班、上珠心算班、上識字班、上學前英語班 …… 結果孩子壓得喘不過起來,父母還總覺得孩子學得不夠多。

這是當代父母很常見的一種心理。

其實,讓孩子學習本身並沒有錯,但是讓孩子過早地接受知識性的學習,對孩子來說,識字會在小學階段按教學進度完成,因此不建議過早讓孩子上識字班。

數學也一樣。知識類的學習都可以按正常的階段來進行,沒必要特別提前。當然,如果孩子在學習識字、數學的過程中很快樂,那麼認識更多的字、學會簡單的運算,這些都是好事。反之,就沒有那麼急迫和必要了。對於父母來說完全沒有必要把知識性的教育作為很硬的任務讓孩子一定要完成。

在學前階段幫助孩子儲備相應的能力是有必要的,但前提是要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適當的培養。比如12歲之前是孩子學習第二語言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學習外語,還有可能達到母語程度,而12歲之後基本沒有這種可能性了。

同時,學齡前(0~7歲)是兒童基本思維能力的窗口期。正如3歲前是兒童獲得語言能力的關鍵期,7歲前決定著在遺傳因素確定的情況下兒童的智力水平後天發展到什麼程度。

也就是說,父母必須要認識到:7歲是學齡期,7歲以前最重要的是為孩子打好紮實的身體和智力基礎。給孩子奠定競爭優勢,不在於在起跑線上比別人早學多學多少知識,而在於一旦起跑後,孩子的持續學習能力和超越能力。

因此,父母在選擇給孩子學習的時候,切不可急功近利、隨波逐流,還是應該牢牢抓住孩子的基本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為他終生的可持續學習發展奠定基礎,切莫錯過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