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向促進經濟發展的海軍,即便一時強大也難以長期維持。海軍應該是生產方式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宣揚國威為主要目的的海軍,必然不會長久。
而同期的鷹國,出現了大航海家德雷克,他橫越大西洋,先後到達美洲的加勒比海,以及南美洲的東海岸、麥哲倫海峽。
他沿著美洲西海岸航行,一直到達了加拿大以及北冰洋,然後跨過太平洋一路向西,到達菲律賓群島,穿越馬六甲海峽到達印度洋,繞過非洲的好望角,再次回到大西洋,環球航行一周後回到鷹國普利茅斯海港。
環球旅行是德雷克繼承了麥哲倫的探索精神,繼續進行人類曆史上的偉大壯舉,完善世界地圖的繪製,使得鷹國人得以重新認識世界。
同時,德雷克還是個海盜,靠掠奪西班牙殖民船隻起家的掠奪者,受到女王投資,被授予皇家爵士頭銜。在環球航行的過程中,他四處掠奪,給女王的投資帶來近5000倍的回報,堅定了女王實行海盜經濟,用海盜推進海軍發展的決心。
海盜精神以及環球探索精神賦予了這個航海家巨大的能力,他作為海軍中將帶領鷹國艦隊向西班牙無敵艦隊發起挑戰,擊敗了強大的對手,建立了鷹國的海上霸權。
鷹國的海權就是建立在維持海上殖民的基礎上的,早期甚至是赤裸裸的海盜掠奪,進攻性、掠奪性就是其本質。
三百多年後的今天,其本質依然沒變。鷹國在拚命維係著它的海上霸權,維持著日不落帝國的尊嚴。
現在的倭國是什麼情況呢?
雖然一直沒有成為世界性的海上強國,但倭國海軍類似鷹國有著海盜的傳統,早在四百年前就曾經長期騷擾過天國南部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倭國的地理與經濟也類似鷹國,資源貧乏,無法自給自足,依賴海上交通線,依賴進出口。這幾點都決定了倭國是一個天生的海權國家,會投入主要資源於海軍,其陸軍最多也就是二流水準。這些本質特點難以改變。
現在的天國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皇帝陛下登基後,宣布大肆擴充海軍,投入巨資仿造鷹國的劃時代的前無畏艦、超無畏艦,建造了一大批新式戰列艦,與鷹國展開海軍軍備競賽,規模達到了鷹國海軍的70%,在較短時間內成立了世界第二大海軍。
用有限的軍費,卻要同時追求陸權與海權,這可能嗎?在世界上還沒有成功的先例,如一百年前的法蘭西帝國,在天才皇帝的統帥下依然失敗。
一個國家隻能在一個領域強大,很難同時精通兩個領域,這也許是宇宙的平衡之道吧。
皇帝靠獨創的海權風險理論,打造了一支被稱為存在艦隊的公海艦隊。這支耗資巨大的艦隊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回避海戰,靠可能遭受的風險來迫使鷹國避免與天國進行海上決戰。
邏輯很複雜很混亂,這種模式到底成不成立?恩基還沒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