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做完美父母,行不言之教(2)(3 / 3)

孔子說:“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培養男孩的過程中,我們一再強調信守承諾的重要。“曾參殺豬”的故事許多人早已耳熟能詳,其中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值得每位家長去身體力行。在家教當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加強男孩信守承諾的認識,借以培養男孩的誠信品質。我們至少應該做到:

1.父母一定要言行一致,尤其是與男孩有關的事情。

2.父母也不是完人,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輕易允諾男孩。

3.盡量不在男孩麵前說謊。

家長對男孩必須言而有信、以誠相待。這樣,男孩才會對父母產生充分的信任感,也才願意把自己的心裏話告訴父母。父母是男孩的鏡子,也是男孩模仿的對象,也隻有說話算話的父母才能在子女心目中樹立起威信來,才能避免為男孩說謊而頭疼的事情。因此,家長在男孩麵前不要輕易許諾,一旦答應男孩,就必須兌現。即使是因為客觀因素無法兌現,也要向男孩說明情況,取得男孩的理解,並尋找機會予以補償。這樣才能維護父母的權威,對男孩下達的命令才有效。

095 應養成擁抱男孩的習慣

母愛是無私的,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從心理學角度講,母愛對男孩形成良好的性格有重要作用。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埃裏克森認為,如果男孩從出生到兩歲這段時間能夠得到父母細心周到、無微不至的關懷,男孩就會對周圍的人產生一種信任感,否則就會產生不安全感。他進一步認為,男孩由於得到母愛而產生的信任感是形成健全性格的基礎。

西方的心理學家曾經進行過這樣的實驗:將小猴子與其母親分開,將它放在一個籠子裏。在這個籠子裏,有兩個假的人工製成的母親,一個是鐵絲製成的,身上有一個奶瓶,另一個也是鐵絲製成的,隻是外麵用絨布包上了。研究人員觀察小猴子去找哪個“母親”,結果發現,小猴子隻有在餓的時候才去找有奶瓶的那個母親,等吃飽以後,就回到沒有奶吃、用絨布包著的那個“母親”身邊去。這個實驗說明,對於猴子來講,也並不是有奶便是娘。猴子也是需要母愛的。

在另一個實驗中,將出生不久的小猴子與它的母親隔離,單獨飼養在一個物質環境很豐富的籠子裏。一年後發現,這個失去母愛的小猴子表現出了情緒不穩定、不合群、畏縮、攻擊性強等特點。

有人對孤兒院的男孩進行觀察發現:這些男孩雖然都能夠在生理需要上(衣食住行等)得到滿足,但是,他們缺乏母愛,沒有親子之情,大都表現出冷淡、孤僻、性情粗暴、攻擊性強等不良性格特征。

人類需要的有奶,還有暖和、柔軟的觸感,以及輕輕搖動的感覺,而母親溫和地懷抱男孩,對男孩的心理健全無疑是最重要的。

有一個當了母親的人在日記中寫道:“當媽媽同我聊天或是當我問她問題時,媽媽總是撫摸我的胳膊、手、肩和頭,她時而將我額前的劉海梳梳,時而將我的頭發攏在我的耳後。現在我養育了兩個男孩,當他們在我身邊走過時,我都要去撫摸一下他們。”日本著名早教專家井深大說,他之所以主張“應養成擁抱男孩的習慣”,無非也是希望借此充分地做好母子間的思想溝通。皮膚關係,是培育豐富情感的基石。

正在哭的嬰兒,如果有人將他抱起來,就會停止哭鬧而綻開笑容。這是父母們都體驗過的事。

井深大指出,對於尚不能用語言、動作來表達想法的嬰兒來說,哭是唯一的自我表現的方法。須知,嬰兒隻要在哭,便是或多或少要訴說心中的感覺,對於他代表意誌的召喚不予回答,就等於片麵地拒絕了嬰兒的要求。

特別是出生不久的嬰兒和母親的肌膚接觸,即所謂的皮膚關係,在男孩的心靈發展上最為重要,已是一般的常識。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缺乏母愛的也不乏其人。在有的家庭中,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地工作,男孩往往不能得到正常的母愛;在有的家庭中,父母雖然與男孩住在一起,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父母整天忙於工作,無暇與男孩待在一起,男孩也得不到母愛;有的家庭,雖然與父母天天見麵,但是由於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當,男孩仍然得不到正常的母愛。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就是一談到母愛,不少人就認為那是母親與剛出生的小孩之間的事情,其實,這種觀點是片麵的。事實上,處在小學和中學階段的學生都存在是否得到了正常母愛的問題。如果在這個階段的學生得不到正常的母愛,他們性格仍然會出現問題。

因此,我們必須讓男孩感受到母愛,而讓男孩感受到母愛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多擁抱你的兒子。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應養成擁抱男孩的習慣

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經常被觸摸和被擁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質要比缺乏這些行動的孩子健康得多。缺少擁抱的孩子一般會缺乏安全感,心理素質會比較差,容易形成自我保護,與外界的交往也會出現一定的障礙。所以,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擁抱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