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幫什麼?別礙事了,一邊去!對了,作業做完了沒?”
“讓我幫你吧,我能行的!”兒子期待地說。
“你不搗亂我就很開心了,可不敢指望你能幫上忙。”媽媽又是一番諷刺。
兒子興衝衝地要幫助提著沉甸甸米袋的媽媽,而媽媽卻是滿臉的不耐煩,兒子隻好無精打采地走進房間。
母親謝絕了兒子的好心,對兒子的心靈造成了傷害。久而久之,男孩便不會再說要幫助家長的話了,因為他的好心總是會遭遇拒絕。男孩受到傷害後,就說出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我再也不會幫他們了!媽媽老那樣說我!不讓我做,她又怎麼知道我就會幫倒忙呢?我以後不會再幫她了!”
男孩的心靈渴望去探索世界。他們輕輕地伸出探索的觸角,想通過父母來認識世界,於是他們充滿期待地請求幫助父母,借助於這個渠道一點點地感知世界,但遭受的卻是一次次的拒絕。
家長一次次地拒絕男孩,男孩不自覺地感受著這其中似乎包含著的對自身能力的否定,以及不尊重。這種感受來自他的內心,雖然模糊但很強烈,這種感受讓男孩受到了傷害。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母親就非常了解其中的奧妙。李光耀的母親在李光耀年幼時從來沒有把他當成是一個男孩來看待,而是把他當成一個有思想、能獨立思考的男人,並嚐試著和他商量家裏的事情。遇到大事時,還會首先征求他的意見,結合他們意見仔細考慮後,再作決定。因此,李光耀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學會了獨立思考、判斷。
從政以後,李光耀表現出驚人的領導才能和判斷、執行能力。李光耀個人認為,這些能力與幼年時母親對自己的培養有很大關係。
李光耀之所以能取得突出的成就,是因為母親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設計一些小情節讓男孩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比如,我們可以這樣告訴男孩:
“你是男生,謙讓女生是應該的。”
“爸爸今天要晚點兒回來,你要照顧好媽媽,保護好媽媽!”
父母應該注意這點,千萬不要拒絕男孩的好心,如果拒絕了男孩的好心,也許就拒絕了男孩各種品質的培養,也會讓男孩誤以為自己不被需要,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但如果像李光耀的母親那樣,讓男孩覺得自己被需要,讓男孩感覺到父母對他十分信任,又能滿意他做的事,感激他的努力,那麼他的各種潛能就會被激發,充滿動力,從而會做得更好,而且他會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謝絕兒子的幫助,是對兒子的傷害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小情節讓男孩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比如,我們可以這樣告訴男孩:“你是男生,謙讓女生是應該的。”或者:“爸爸今天要晚點回來,你要照顧好媽媽,保護好媽媽!”讓男孩感覺到父母對他十分信任,覺得自己被需要,那麼他的各種潛能就會被激發,而且他會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
012 拿掉男孩頭上的“小花帽”
據德國兒童行為學家的一項專題研究表明,大約有6%的男孩在其上中小學,甚至進幼兒園時,會表現出程度不等的“娘娘腔”,而且其中有一半在其成年後仍表現得“奶油味”十足。
所謂“娘娘腔”,指的是男孩在行為上某種程度的女孩化,表現也因人而異,不盡相同,其中較典型的有:說話愛發嗲,走路踩“碎步”,舉手投足間動作忸怩,愛跟女孩子玩等。一般來說,“娘娘腔”並不一定會像有些人想當然地認為可能導致同性戀,但卻可能給男孩心理上的健康成長帶來某種程度的負麵影響。
曾經有一位網友寫過這樣一篇帖子,它或許會給我們一些警示:
“我的外表、身材和女的一模一樣,走路也是,從小到大都被別人取笑“娘娘腔”“人妖”之類的,我的身邊沒有一個朋友,也沒人願意和我交朋友。現在畢業了,盡管我很努力地改變自己,把自己打扮得MAN點,雖然動作是改變了,但是外表和身材卻改變不了。出來工作後,我天天都被一些老女人在背後議論。我很煩,很鬱悶,很不開心。我總是恨她們為什麼這樣對待我,我自己也不想這樣。我天生外貌就那樣,那叫我怎麼辦?所以我很痛恨她們,她們說我的時候我也會還擊她們,罵她們死老太婆……為什麼我的命運這麼慘,為什麼我不能像其他男生那樣過正常的生活,為什麼我的父母要把我生成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