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正確認識和引導男孩的獨特優勢(1)(2 / 2)

007 給男孩定的規矩越少越好

有些家長總是喜歡禁止男孩做這做那,比如不讓讀不健康的書,不讓早戀,不允許玩遊戲、網絡聊天,等等。但是一味地嚴厲禁止,卻不講明利害,很容易產生“禁果效應”,增加男孩的好奇心,使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甘冒風險去嚐試那些也許並不甜的“禁果”,這反而使教育走向了反麵。

在父母管教過嚴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男孩,往往性格懦弱、沒有主見、遇事慌張。家長過度限製男孩的自由,處處指責,也會影響他們各方麵能力的提高,限製他們的發展。

一個15歲的初三男孩對父母一直把他當小男孩,限製他的自由感到特別煩惱。他說,父母就像看勞改犯一樣管著他,有時甚至比看管勞改犯還要緊。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父母為他安排的。比如每天吃什麼、穿什麼、看多長時間書、做多長時間功課、練多長時間古箏、看多長時間電視、幾點上床、幾點起床,甚至連他日記中寫的什麼內容,父母都要幹預……這一切都讓男孩感覺自己是一個工具,毫無自由可言。尤其讓他感到不舒服的是,學校就在家對門,父母還要堅持每天接送他,這讓他在同學麵前很沒有麵子,感覺自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囚徒……

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和社會競爭的加劇,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比任何時候都更為強烈。因此,父母對男孩將來的規劃也越來越多,他們甚至對男孩的日常生活都要嚴加管理,時時刻刻地看管、監視和提防男孩。

其實,“囚禁”男孩的同時,父母也失去了自由。

殊不知,這樣教育出來的男孩可能一生循規蹈矩,本本分分,但遺憾的是,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創造和想象能力,也沒有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隻知道被動地去生活。如此一來,父母成了鳥籠,而孩子卻成了籠子裏的鳥兒。孩子慨歎:好沒自由!父母也慨歎:活著真累啊!

數年前,美國大學的學生被各種規章製度束縛著,一言一行都受到關注,好像他們是無力管理自己的小男孩。有些學校則像對待小偷一樣對待學生,甚至派出“校園間諜”跟蹤他們,監視他們的行蹤。學生被強迫參加各種祈禱會和禮拜活動,如果哪一次活動缺席,就會被記錄在案。為了應付點名,他們常常編出各種謊言,想方設法為自己找借口。總之,他們就像無力控製自己的行為,不會調理自己的生活一樣,得不到學校的信任。結果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一旦他們脫離了監視和控製,他們就會拋掉一切約束,像脫韁的野馬一樣,極度放縱自己。長期的壓製使他們不再珍視自由,而是把自由當成放縱自己的大好機會。

後來,在校長艾略特的領導下,哈佛大學決定對學生充分放權,給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哈佛大學曾因此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強烈批評。當哈佛大學宣布,對參加唱詩班和做禮拜不做強製性規定時,學生的家長驚恐萬狀,他們害怕自己的孩子會走向墮落,直至無藥可救。但是艾略特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在嚴格監督管理下的學生無法形成良好的性格,也不會有一個健壯的身體。他苦心勸慰那些不安的父母,廢除強製性的管理措施隻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全方位素質,他和同事們也是盡力這麼做的。他指出,為了讓學生健康地成長,必須把他們人性當中最優秀的因素激發出來,相信他們能自己管好自己,相信他們有很強的自控能力和強烈的榮譽感。相信他們在走出校門時,不但擁有一張貨真價實的文憑,而且還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

哈佛大學倡導的自由式教育得到了美國教育部的肯定,並在全國大力推廣。今天,在美國這所最有名望的大學校園裏,廢除了許多陳舊的規章製度,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