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董成明的四個外號(2 / 2)

電工維修員的工作性質也在改變:“原先單薄的電工基礎知識早已滿足不了實際運用的需求。”董成明說:“在維修隊,各種維修都要管。有一次缺個電焊工,到處找都沒有合適的。我就去學電焊,成了電焊工。”後來董成明又學了其它專業技能,身兼數長。既是電工,又是水利工,還是電焊工,他成為維修隊裏的“多麵手”。

盡管如此,董成明還是深感本領恐慌。

2005年3月,航站樓在衛生間安裝了自動感應的智能化設備。

2008年10月,消防線路改造,航站樓運控照明係統改造為遠程控製、監控係統。

……

如今,航站樓的手動操作設備換成了智能控製設備,董成明也由原先的施工人員變成了管理人員。

“智能控製設備是靠電子版的圖紙和外麵的施工方進行技術交流,而談到操作、編輯、修改,航站樓的人沒有一個會。”董成明說:“別人發來電子版的圖紙,你不能說不會,不會就溝通不了。最後隻能硬撐著去看、嚐試著簡單地操作;操作失敗了,總覺得不舒服。”

這種不服輸的韌勁催生了董成明自學CAD軟件(一種交互式繪圖係統)的想法。而在此之前,他從未接觸過CAD,對電腦知識的了解也隻是停留在基本辦公軟件的操作水平上。經過一年時間的學習,電子版的圖紙對董成明來說再也不是難題。

善於創新的“發明家”

多年以來,董成明保持著一個習慣:閑下來了,就去航站樓旅客廳轉悠,一轉就是兩三個小時。剛開始的時候,他隻關注自己的老本行,舉目四麵觀望,專盯那些電線、燈泡、插座、水管、天花頂吊板之類的。“這些都是自己手底下的活,必須保證它們不出任何差錯。”董成明說。

時間長了,他開始注意到航站樓裏其它的設備。

垃圾桶周圍的衛生總是很難保持,需要保潔人員耗費大量精力。

“這有沒有解決的辦法?”經過蹲點觀察,他發現了奧秘:原先的垃圾桶投入口太小,旅客扔垃圾時很容易投到外麵。接下來,董成明又找到了活幹:利用CAD繪製設計出了七種不同型號的垃圾桶。

現在T2航站樓裏大大小小八百多個垃圾桶都是這種特製的大投入口徑。這激發了董成明發明的興趣。

航站樓每天旅客來來往往,飲水處的紙杯需求量很大,經常發生紙杯補給不及時的情況。

董成明發現,紙杯浪費是重要的原因:紙杯拿取過程中很容易夾層,拿出多餘的。而多餘的紙杯經過觸碰,便被下一個旅客當作被汙染的紙杯丟在一邊。

“有沒有一種機器,一次隻能拿取一個紙杯?”

經過反複試驗,一款專門供旅客取杯的機器應運而生:一次隻能拿取一個紙杯;單次裝杯容量可達300個,存儲容量可達1000個,緩解了使用高峰期的紙杯補給壓力;采用臭氧消毒,避免裝杯過程中人體接觸紙杯造成的二次汙染。

2014年2月,這款“新型取杯器”通過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申請審批,董成明成為貴陽機場申請專利成功的“第一人”。(責任編輯/姚 遠)

對話董成明

記 者:在航站樓這些年,對它有什麼特別感情?

董成明:我從1997年進入航站樓工作。如果把航站樓看作一個小孩,那麼它已經18歲了,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這些年,機場的領導換了8屆,維修隊裏的同事是來一批走一批,我一直待在這個地方。現在一閉上眼睛,整個航站樓的水電線路管道都在我的腦子裏,非常清晰。

記 者:你多次獲得“先進工作者”、“服務標兵”等表彰,2013年獲得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近期又被評為“貴州省機場係統學雷鋒標兵”。你如何看待這些榮譽?

董成明:我隻是在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隻有這樣才能為提升貴陽機場航站樓的服務品質貢獻力量,進而實現自我價值,因為一個人的價值應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是看他獲取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