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必訪”訪出幹群“零距離”
科學發展 推動跨越 同步小康
作者:餘福
2014年3月起,雷山縣整合縣、鄉、村三級紀檢監察監督資源,組建8個民生特派組,通過開展走訪農村小姓戶、貧困戶、產業戶、返鄉戶、民生項目資金受益戶、教師、退休老黨員老幹部“七必訪”活動,解決了一大批群眾關心、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促進幹部作風深刻轉變,贏得社會各界普遍好評。
訪出群眾真心話
“七必訪”工作之初,雷山縣56名特派員紮根在163個行政村,與群眾麵對麵拉家常,成為百姓家中經常來往的“親戚”。心裏有了底,群眾開始打開天窗說亮話——“都說救濟是給貧困戶,為啥還要平均分配?派出所幹警是人民的警察,怎麼總是找不到人辦事?國家實施農合醫療政策,為啥生病住院享受不了……”
啟動“七必訪”以來,全縣共發放《惠民政策明白卡》3萬份、《作風監督聯係卡》1萬張、《民生特監督宣傳水杯》10萬個、《民生監督手提袋》3萬個,走訪農戶1150戶,接受群眾谘詢1100餘人次。群眾提出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實,從2013年收集社情民意81件增加到2014年的378件,同比增加360%,辦結365件,辦結率96.7%,接到口頭和書麵感謝98人次,群眾滿意度由2013年的90%上升到2014年的96%。
訪出幹部責任心
交通不便,農戶居住分散,每周至少用2天時間上門走訪群眾,農忙季節為不影響群眾農業農村生產生活,隻能利用晚上或下雨天時間入戶走訪,有時直到村民入睡無法找人時才離開。雖然是一名女同誌,但雷山縣下郎德村特派員石明華幹起工作來一點兒也不示弱。她介紹說,走訪群眾,包裏除了攜帶手電筒外,全是惠民政策宣傳資料,群眾提出的問題,能解決的,當麵解決,不能解決的,詳細記錄在《民生特派監督工作台賬》,回來後分類整理,及時向特派組組長請示彙報,確保群眾反映的每一個問題都有人管、有結果。
“老百姓說的都是實話。我們也一直很重視工作紀律,但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問題存在。”雷山縣郎德鎮派出所副所長楊思宇感觸道,“作風問題是我們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既是壓力,更是動力,激勵我們進一步增強工作責任心,確保一方平安。”
如今,“七必訪”活動成為雷山縣黨員幹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征求意見環節中最有效的載體。
訪出整改建機製
提起郎德鎮林業站案件,駐郎德鎮民生監督特派組組長唐家英清晰記得每個細節。2008年,郎德鎮林業站站長餘某某利用職務便利,通過打白條從林業局借款57萬元用於發放退耕還林補助,但僅發放了23萬元,剩下的34萬元全部被以造假發放清冊的方式侵占。如此簡單的作案手段為何長期未被發現?在調查研判案件時,發現財務管理混亂、幹部職工紀律鬆弛、權力運行不受監管等製度不健全是造成案件發生的主要原因。
隨後,雷山縣第二紀工委立即組成專案組,對8個鄉鎮林業站開展調查,發現6名鄉鎮林業站站長涉嫌挪用退耕還林補助資金,給予黨紀處分1名、政紀處分3名,移送司法機關1名,收繳違規資金13.2萬元。
“平時對幹部監督管理不嚴格,製度建立不全麵,長期留有幹部違規違紀的空間”。縣林業局局長李炳時說,目前,縣林業局在堵塞漏洞、規範管理的同時,通過以查帶案、以案促查、以查促改、以改促建的“一帶三促”工作方式,建立完善財務等管理製度7個,成為約束黨員幹部的硬標準。
“七必訪”,“訪”是過程,“改”才是關鍵。雷山縣堅持把為民務實清廉作為製度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四風”問題,對全縣規章製度進行全麵梳理,新建製度47個,完善製度15個,繼續執行製度11個,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使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更加具體化、規範化,逐步建立健全作風建設的長效機製。(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