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遊戲的價值(2 / 3)

三、遊戲在幼兒社會性發展中的作用

社會性是指人們進行社會交往,建立人際關係,理解、掌握和遵守社會行為準則,以及人們控製自身行為的心理特征。孩子出生以後,在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他們的社會性逐步發展,學習與他人進行交往,學習建立人際關係,如親子關係、同伴關係、師生關係,學習按社會行為規範去行動。總之,學前期,幼兒正處於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時期,遊戲活動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遊戲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它使幼兒獲得了更多適應社會環境的知識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技能。

(一)遊戲提供了幼兒社會交往的機會,發展了幼兒社會交往能力

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對幼兒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在交往中,幼兒逐漸熟悉、認識周圍的人和事,了解自己和同伴的想法、行為、願望與要求,理解他人的思想、行為和情感,學習與同伴分享、互相謙讓、合作等人際交往技能。遊戲是幼兒進行社會交往的起點,在遊戲中幼兒學習怎樣與同伴相處,怎樣處理和協調同伴之間的關係,共同完成遊戲活動。例如,在角色遊戲“娃娃家”中,幼兒商量分配角色,有當媽媽的,有當爸爸的,有當奶奶的,每個角色各盡其責,像一個家庭一樣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學習相互配合,互相謙讓,發展同伴之間的友好關係。

(二)遊戲使幼兒學習社會角色,掌握社會性行為規範

嬰兒出生後,就不可避免地處在一定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地位中,他們不可避免地被賦予某種角色。有些角色是一出生就決定的,如男人或女人;有些角色是隨著社會生活範圍的擴大而出現的,如在家裏是兒子,在幼兒園是小朋友,進入學校後是學生,長大後會成為丈夫、爸爸、教師。每種角色都有社會規定認可的角色行為,幼兒需要不斷學習社會角色行為。如果非角色行為成為幼兒的習慣行為,那麼,幼兒將在社會生活中遭受挫折。在學校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是學生的非角色行為,男過於嬌柔纖弱也是社會不接受的非性別角色行為。

遊戲是幼兒學習和掌握社會角色的一條途徑。在幼兒遊戲中,常常是女孩子當“媽媽”,男孩子當“爸爸”,很少有男孩子當“媽媽”的。在扮演“媽媽”和“爸爸”的過程中,幼兒在學習與自己性別相適應的行為方式。

在角色遊戲和表演遊戲中,幼兒通過扮演角色,模仿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來學習社會行為規範。例如,在“公共汽車”遊戲中,“售票員”主動到“乘客”中去賣票,並提醒“誰給老人、抱小孩的讓個座”。在表演遊戲“小熊請客”中,幼兒學習給請客的小熊帶禮物,感謝小熊的邀請。幼兒在遊戲中通過模仿學習的社會行為規範,會遷移到幼兒的實際生活中,有利於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三)遊戲鍛煉了幼兒的意誌

意誌是個性的重要構成因素。在現實生活中行動的果斷性、對無意義行為的自我控製能力、遵守規則、克服困難等意誌品質,是幼兒社會性構成的重要方麵。幼兒自製力差,意誌行為尚未充分發展,但在遊戲中,幼兒卻表現出較高水平的意誌行為。可見,遊戲能培養和鍛煉幼兒的意誌。

遊戲對幼兒是有吸引力的,在遊戲中,幼兒樂於抑製自己其他的願望,使自己的行動服從遊戲的要求,遵守規則。在角色遊戲中,角色本身包含著行為準則和榜樣,幼兒扮演角色的過程就是鍛煉意誌的過程。原蘇聯心理學家馬努依連柯曾做過“哨兵”站崗的實驗,要求幼兒在空手的情況下,保持哨兵持槍的姿勢。有兩種情境:一種是非遊戲情境——其他幼兒在一邊玩,讓他在一邊以哨兵持槍的姿勢站著;另一種是遊戲情境——實驗者以遊戲方式向他提出要求,告訴他其他幼兒是“工人”,他們正在包裝糖果,你來當哨兵,為保護工廠而站崗。結果表明,在第二種遊戲情境下,幼兒當“哨兵”站立不動的時間遠遠超過非遊戲情境下站立不動的時間。

遊戲使幼兒發展控製自己衝動的能力,在體育遊戲、智力遊戲等規則遊戲中,幼兒為使遊戲得以進行,必須學習控製自己。例如,在“老狼老狼幾點了”的遊戲中,當“老狼”的幼兒在回答幾點鍾時不能回頭看,其他幼兒隻有聽到“老狼”說“天黑了”或“十二點”時,才能轉身往回跑。遊戲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讓幼兒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