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通常都會對孩子說這句口頭禪——“都是為了你好”,可是這句話卻越來越難以觸動孩子的心靈。因為孩子在逐漸長大,自我意識也在逐漸萌發。他們開始用自己的經驗和心靈去體驗、評價身邊的人和事,也開始形成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而這種體驗與媽媽灌輸給他們的價值觀往往有很大的差別。然而他們的閱曆又很有限,這時他們需要媽媽給予他們真心的幫助。而媽媽根據自己的經驗教育孩子時,卻附加了許多的“控製”,限製了孩子所需要的心靈自由,甚至會並以一些過激的言語與行為表現出來。於是,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隔膜就產生了。而且,媽媽也會發現,自己越“諄諄教誨”孩子,孩子越不聽話,甚至感覺孩子與自己越來越遠了。
其實,媽媽要想與孩子之間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就必須要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這就要求媽媽掌握科學的溝通技巧,以平等的姿態對待孩子,不要總拿媽媽的權威威脅、限製孩子。
丁雨今年上初中一年級,性給比較內向。其實,以前丁雨也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但是在媽媽的教育下,她現在變得沉默多了。
媽媽總是喜歡安排丁雨做事,而且口氣很生硬,不允許反抗,不允許解釋。一旦丁雨提出反對意見,媽媽就會沒完沒了地嘮叨她,說她“沒用”、“不聽話”、“毛病怎麼這麼多”,等等。久而久之,丁雨雖然對媽媽的指責越來越反感,但也習慣了,隻是自己過得特別不開心,有什麼話也不想跟媽媽說。
媽媽對孩子的愛,不僅僅表現在對孩子的物質滿足上,還表現在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如果孩子與媽媽之間缺少溝通,媽媽就不能知道孩子的心裏在想什麼,也就不容易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如果媽媽用不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他,那麼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對孩子的成長也更加不利。
完美媽媽課堂啟示:
啟示一:多找機會與孩子交流
媽媽不要每天隻盯著孩子的成績,隻知道讓孩子學習、學習。除了學習以外,孩子的生活應該還有很多豐富的內容。所以,媽媽應多找機會與孩子溝通交流,內容不僅限於學習,還可以有很多內容,尤其是孩子感興趣的問題。比如,孩子的朋友、愛好甚至喜歡的遊戲等。通過交流,孩子也能感到媽媽對自己的重視和尊重。被媽媽認可的孩子,自然與媽媽的關係也很融洽。
啟示二:學會傾聽孩子
媽媽在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少說多聽。然而很多媽媽好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希望孩子聽自己的,很少主動去聽孩子的。其實這是不對的。相反,媽媽應該多聽孩子說。
多傾聽,可以表現出媽媽對孩子的重視與關心。用不著很長的時間,隻要幾分鍾孩子就很滿足了。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所說的話很重要,這樣他們也才會更願意將心裏話說給媽媽聽。
啟示三:不要總是命令孩子
很多媽媽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就應該聽自己的話。其實,媽媽的權威不是靠命令和強製措施形成的。經常對孩子發號施令,隻會讓孩子表麵服從自己,而內心深處很不服氣,這也容易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媽媽對孩子說話的語氣不同,產生的教育效果也不同。經常用生硬、命令的語氣與孩子說話,就會破壞與孩子之間溝通的橋梁。相反,如果媽媽能平心靜氣地與孩子以平等的姿態交談,孩子也會感受到媽媽的尊重,自然也能與媽媽保持良好的關係。
媽媽手記
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相反,媽媽隻以權威來管教孩子,與孩子之間缺乏溝通,就會使孩子離媽媽的心越來越遠,甚至產生叛逆心理。所以,媽媽要學會與孩子進行良好的交流,多聽孩子的訴說,同時保持尊重、理解孩子的態度。這樣,孩子也會在媽媽麵前敞開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