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包攬定增 賺多賠少?(1 / 1)

包攬定增 賺多賠少?

金融資本

作者:楊旭然

在已經過去的2014年度,全年600餘家上市公司定增預案中,有接近260家安排了大股東或者是大股東關聯方參與定增。

隨著牛市行情的深化,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方略已經發生了方向性的變化。

如果說在過去長達6年的漫漫熊市之中,市值管理更多體現在提振市場信心、化解危機的作用上,那麼從2014年開始,更多的上市公司已經將市值管理工作的重心,從被動的管理轉變至積極參與到市場行情中去。

這其中最為典型、也是最為常用的,就是上市公司在進行定向增發的過程中,越來越多地考慮到控股股東、高管和員工的利益,將這些參與定增的資源向這些“自家人”傾斜,甚至造成了眾多在定向增發過程中“大包大攬”的現象。

產業資本的最愛

產業資本一直是資本市場中最強大的力量之一,曆年的行情發展證明,其增持或減持的成功幾率可以說非常高。春江水暖鴨先知,更何況如今資本市場熱度已臨界盛夏。

嗅覺靈敏的產業資本,選擇在這個時候利用定向增發來“變相增持”自己企業,在監管方麵很難找到有何違規之處。監管層在弱市時期,時常會鼓勵上市公司股東、高管、員工增持,以增加市場信心;在行情轉暖的今天,證監會對於大股東、高管包攬全部定增份額基本也沒有異議,隻是在收購標的的業績承諾等方案細節方麵,做了比較嚴格的監控。

華泰證券策略研究員江金鳳對《英才》記者表示,從監管層的角度來看,大股東包攬定向增發、推動市場信心並提振市值,都是在公開的市場環境下進行的,不僅交易價格公開,而且所有風險自擔,同時有助於並購、企業轉型,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有益無害。因此雖然大股東看似有炒作自家股票的“嫌疑”,但迄今為止,仍沒有在監管方麵受到明顯阻礙。

根據Wind統計數據顯示,在已經過去的2014年度,全年的600餘家上市公司定增預案中,有接近260家安排了大股東或者是大股東關聯方參與定增,占比超過40%。其中,福星曉程、千山藥機、東南網架等不少公司在公布方案之後,都受到了市場的追捧,股價出現了比較大幅度的上漲。

並非百戰百勝

在最近的定增熱潮之前,定向增發更多的被上市公司用於項目融資和擴大產能,在市場中所起到的作用,並沒有如今這樣重要。

傳統產業通過收購完成轉型、新興產業想要置換傳統產業上市公司進軍資本市場,都要通過定向增發來完成發股、籌資甚至企業控製權的更迭。

江金鳳認為,不僅監管層麵對於定增和收購的準入條件放寬,控股股東在資金運作方麵也比以前有了更多的選擇和空間,很多包攬定增的案例中,大股東的資金實際上來自於對自有股權的質押盤活變現。

雖然目前的實體經濟走勢並不樂觀,但是在“調結構”的預期之下,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金融、新興產業都被市場所看好。大股東們在這個時候,並不願意在定增的過程中讓自身的股份受到稀釋。因此會靈活調動各類金融工具,最大限度地參與。

雖然近期資本市場行情火熱,大家看到大股東包攬定增後收益良好,但實際上如此大額的參與行情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以史為鑒,大湖股份(600257.SH)最近4年來的發展軌跡多少能看出包攬定增的風險。

2011年7月10日,中國最大的淡水水產養殖企業大湖股份發布定增方案,出於對行業發展的信心,以7.21元的價格包攬了全部定增股份,總計斥資2.52億元用於完善水產品的深加工和一體化產業鏈布局。

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淡水魚類水產價格在2011年大漲超過了40%。這樣的行情抬高了大湖股份對於行業發展的預期,於是大股東寧可大筆投入,不願讓“好事”旁落。

但之後淡水魚的價格並沒有繼續上漲,企業的發展速度自然低於預期,公司股價也保持在低位徘徊,長期處在7.21元的增發價以下。直到今天,即便資本市場大環境已經有所改善,公司股價也才突破8元不久,遠未達到大股東四年前的預期。

和任何市值管理策略都一樣,包攬定增有見效的時候,自然也會有失效的情況出現,結果能否如願,並不是大股東的一腔熱血、一廂情願就可以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