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房地產信托遭白眼(2 / 2)

王燕娛亦對2015年總體抱樂觀態度,“不管是通過兜底還是延期抑或經過第三方機構接盤甚至不良資產處理,信托公司還會繼續走一個剛性兌付的思路,投資者受損失的可能性不大。”

顯然,從過往事例來看,盡管危機頻出,但幾乎所有信托兌付危機最後都以相關機構含淚“剛兌”和投資者虛驚一場收尾。

分析人士認為,之所以“剛兌”,主要是因為信托公司自身無法承擔違約的後果。違約一旦成為事實,必將對公司的品牌形象帶來毀滅性打擊,其後續發行的產品也將陷入無人購買的絕境,沒人敢充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其次,目前信托業的規模已經非常龐大,投資人的信心都建立在剛性兌付的基礎上,風險意識的缺失促使很多投資者通過四處借貸甚至變賣家產以認購信托產品,一旦發生違約,必將引發市場恐慌,信托業整體信用危機隨之而來,危機甚至可能衝擊實體經濟發展。

同樣,對於已經下行的房地產信托來說,剛性兌付機製的打破似乎並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一位地產高管對《英才》記者稱,剛兌的打破將讓房企的信托融資成本更高,“不保底意味著風險升高,與之相對投資者必然會要求更高的收益率。”

今年2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已公布或預告2014年報的73家上市房企中,業績下滑的超過一半。與業績下滑相對的是融資成本的升高。渣打銀行在去年第三季度一份關於房地產開發商的調研報告顯示,房企兩大主流融資渠道——銀行貸款與信托貸款成本均出現了顯著上升,其中,銀行貸款平均利率達到12.3%,而信托融資成本則高達17.6%。業內人士表示,實際融資成本可能比這個數據更高。

信托業謀變

盡管兜底機製讓投資者吃下了定心丸,但這並不利於中國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目前,信托業務收入仍是信托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2014年上述49家信托公司實現信托業務收入共計544億元,在總收入中占比高達69.3%。剛性兌付不打破,風險與收益則不會成正比,因此全社會資金價格的定價也不可避免被扭曲。

在銀監會機構改革中,一項重大組織架構調整就是專門設立了“信托監督管理部”,從原非銀部分離出信托部,專司對信托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同時,中國信托業保障基金已於2014年12月12日獲國務院同意設立,用來應付可能出現的兌付風險。

或許這些轉型努力不能在短期內得到顯著收效,但來自用益信托工作室的報告仍舊為2015年的房地產信托投資帶來了一絲春風。該研究機構認為,隨著降息周期的到來,貨幣政策趨向寬鬆,房地產信托依然有行情。但仍應規避庫存壓力大的三、四線城市和資質較差的房地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