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康恩貝 高拋低買的奧妙(2 / 2)

2014年4月康恩貝達成了以現金9.945億元收購貴州拜特製藥有限公司51%股權的交易,並經公司股東大會批準後實施完畢。

拜特製藥核心產品在國內心腦血管疾病治療用藥市場中已位列前10位,按終端價格計年銷售額超過20億元。同時,拜特製藥擁有較為成熟的、覆蓋全國並實行深度管理的處方藥招商代理網絡體係。

這次收購進一步增強了康恩貝的核心優勢和盈利能力,彌補了公司沒有5億元以上重磅大品種的欠缺,更重要的是,拜特製藥的特色優勢營銷體係與康恩貝擁有的品牌優勢和豐富的產品資源通過重組整合可以發揮互補、協同效應。

2014上半年,拜特製藥實現營業收入27485.49萬元,淨利潤15693.39萬元,其中5、6月合並報表期內營業收入10513.89萬元,為公司貢獻淨利潤3474.71萬元。這項並購開啟了康恩貝並購重組、整合發展的新階段。

“‘產業經營+資本經營’是我們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過去的並購主要是大吃小,而現在我們追求的是互補與協同型的並購。”胡季強這樣解讀此次收購。

除了能夠在行業內尋找獵物,胡季強還頗具有“互聯網+”的思維。

2014年12月4日,康恩貝公告稱擬以現金人民幣27115萬元受讓上海國藥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浙江華睿慶餘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浙江華睿泰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等15名股東持有的浙江珍誠醫藥在線股份有限公司合計4930萬股股份,占珍誠醫藥總股本16000萬股的30.81%。

珍誠醫藥是一家專注於藥品、醫療器械和保健食品等醫藥健康領域的垂直類B2B電子商務及渠道增值服務運營商。

胡季強看好醫藥電商的前景更多的是因為藥品流動行業的諸多不合理之處以及缺乏透明度。

當《英才》記者問他是否同意“90%的藥品有50%的降價空間”時,胡季強作答如下:“這個說法不夠準確,這裏有降價空間的藥品應該主要是醫院用藥。可以這麼說,醫院用藥金額的80%有50%的降價空間,這樣講可能更準確些。”

那麼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主要是目前的醫藥體製造成的,醫院作為用藥主體卻沒有招標的權利,反而不用藥的具有招標權,這本身就違反市場規律。”胡季強對《英才》記者表示。

從這角度出發,互聯網的作用就是使事務更“透明”,於是隨著目前“處方藥網售”的臨近,康恩貝瞄準了醫藥電商這個方向。眾多業內人士都認為,醫藥電商既是醫藥渠道的未來,更是改善不合理醫藥體製,實現醫患雙贏的良方。

“康恩貝未來產業、資本雙驅動的發展方式還會繼續,通過並購不但可以彌補企業的不足,還能大大減少企業的研發周期,”胡季強對《英才》記者總結道,通過買入具有專利權和成熟品牌的企業,康恩貝在快速增厚自己的品牌厚度,“(相比與自己研發、推廣新藥)這裏沒有冗長的審批流程,唯一需要具備的就是識別優質企業的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