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 說得熱鬧賣得少
公司產業
作者:王辰越
目前來看,消費者對於智能硬件使用習慣的養成,至少還需要2—3年的時間。
在過去短短的兩年時間裏,從智能手環、智能手表到智慧醫療、智能家居,從小而精到大而全,一係列的智能硬件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來。
然而每一個人對智能硬件的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解。
騰訊機器人產品總監方璡告訴《英才》記者,智能硬件的定義是具有可擴充的編程能力的設備,最具有代表性的正是智能手機——擁有操作係統,並可開發各種應用。按照這個定義來衡量,穀歌眼鏡也可以算是智能硬件。而可穿戴裝備的代表產品各類智能手環,本質上卻隻是一個傳感器。因為它的功能大多隻有搜集數據,並不具備可擴充的編程能力,因此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硬件。
此外,評價一個硬件是否真正“智能”,僅僅有能夠和手機連接的設備是不夠的,它必須要形成一個能夠提供後端服務的閉環。
比如說,普通的心律儀是可以收集用戶的心率數據,即使可以從手機上讀取數據,也不能算智能。真正的智能是心率儀,是可以配合手機App記錄用戶的心率數據,然後數據聯係後台自動傳送給醫生,由醫生進行分析後做出診斷,最後再傳回到心率儀上或者手機上,這才是真正的智能,也就是提供服務的能力。
以上兩點缺一不可,一個硬件必須能夠提供所有後端服務,並且具備可擴充的編程能力,才能稱之為真正的智能硬件。
方璡認為,按照這個定義,目前國內智能硬件市場的產品大抵可以分成這樣幾類:第一,符合定義的、真正的智能硬件;第二,功能型產品的電腦化或者互聯網化,這部分的代表產品是:智能電視,智能家居;第三,可以作為手機等智能設備功能的延伸的外設,如智能手環,智能體重秤,智能水杯等。
對國內眾多試圖在智能硬件上做文章的企業來說,選擇“準智能”產品上進行切入,相比嚴格意義上的智能硬件要容易一些。
誌成資本CEO馮玉麟對《英才》記者表示,如果單看產品,能否滿足用戶的剛需、抓住用戶的痛點決定了產品的用戶黏性。另外,能否積累用戶數據同樣重要。一個產品是否有價值,往往不隻體現在本身能夠產生銷售利潤,還體現在這個硬件產品能否積累的用戶數據量。同時,使用門檻是否足夠低也是重要的考量標準,能夠大賣的產品一定是簡單易用的。
據介紹,國內目前新進入智能硬件領域的公司往往會犯同樣的錯誤,就是“為了智能而智能”,此類產品基本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智能,也無法讓用戶感覺到易用性,難以形成使用習慣。
此外,大多數智能硬件產品的通病是無法形成服務的閉環,比如大家都關注空氣質量,於是很多團隊都做出了pm2.5監測儀器,但是這些產品往往隻提供檢測功能,用戶需要的卻是檢測後的延伸服務。
放眼望去,智能硬件的前景的確是一片廣闊的藍海,“但是目前的市場還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風還沒有來。”方璡告訴《英才》記者,“盡管現在智能硬件的概念在科技圈裏炒得火熱,但普通消費者們並不了解具體的情況,也很少有人會去率先使用智能硬件。這充分說明了這個市場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熱。”
雖然智能硬件市場反響仍顯平淡,但阿裏、百度、360、小米、騰訊這幾家國內的科技巨頭公司都已早早介入,在各個領域積極布局。雖然玩法不盡相同,但顯然沒有一個人願意錯過這場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