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做嚴父,也別過度約束孩子的行為(1 / 1)

出於愛的目的,很多爸爸通常會為孩子安排好所有的事,並希望孩子按照這些安排來學習和生活。但爸爸們可能忽略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成長需要紀律,需要一定的規則約束,但更需要空間,需要試驗的餘地。如果爸爸過度約束孩子自己嚐試的行為,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就可能令孩子變得缺乏主見,缺乏判斷力,喜歡人雲亦雲,隨波逐流。這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後,就會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有自己看問題的角度。此時爸爸應該用一種平等的觀念對待孩子,不要將孩子看成個人的“私有財產”。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時,爸爸要鼓勵孩子說出來,而不是讓孩子壓抑自己聽爸爸的話。即使要做嚴父,爸爸也沒有權利強迫孩子言聽計從。

如果爸爸能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和自由,允許他們自己嚐試,自由探索,讓孩子在自主意識下去解決一些問題,反而能鍛煉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令孩子變得更自主、獨立,更富有創造性和探索精神,將來也更容易成功。

趙琪在很小時,爸爸就適當放權給她了,讓她在一些事情上自己做主,不再按照自己的相反約束她。

比如,琪琪喜歡穿綠色的衣服,盡管爸爸覺得琪琪不太適合紅色,更適合粉色的。但琪琪喜歡,爸爸也尊重琪琪的選擇。

琪琪雖然是個女孩子,可她卻不喜歡大多數女孩喜歡的布娃娃、童話書等,她喜歡研究兵器,喜歡看曆史、軍事方麵的書籍。對此,爸爸完全持鼓勵態度,並經常帶琪琪去博物館看各種兵器,給琪琪買一些曆史、兵器、軍事類的書籍和兵器模型。

瑞典人對孩子自主性就非常尊重。除了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外,他們還很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絕不把大人的意誌強加給孩子,也很少對孩子進行道德說教。在不妨礙他人和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孩子做任何事都不會被製止。

孩子雖然小,但他們卻希望爸爸能把自己當大人來對待,尊重自己的選擇,讓自己去做能力範圍內的事情,渴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索。如果爸爸以“嚴父”的名義,處處限製約束孩子的行為,規定孩子每次考試必須考第一名,規定孩子周末必須在家學習,規定孩子不準和某某交朋友……在這些爸爸自認為很正確的“規定”當中,孩子隻會覺得窒息。久而久之,甚至會形成叛逆心理。

爸爸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可以幫孩子改正很多錯誤,但這樣的結果並不能持久,因為這樣的規定也會加速孩子叛逆心理的形成,並逐漸淡化爸爸的教育效果。相反,如果爸爸不過多地約束孩子的行為,給孩子適度的自由,孩子就會對爸爸充滿感激。此時再對孩子進行教育,也更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成功爸爸課堂啟示:

啟示一:平等地對待孩子,合理地約束孩子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會有強烈的自主意識,想自己嚐試做一些事。此時,他們希望得到的是爸爸的理解和鼓勵,而不是限製和約束。如果爸爸能將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給孩子適當的空間和自由,允許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自己探索、嚐試,孩子在享受爸爸所給的自由的同時,也會強化自己的正確行為,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這樣,也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這要比過分嚴格地約束孩子,以爸爸的權威來為孩子做決定更能教育好孩子。

啟示二:“小事”允許孩子自己做主

對於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孩子想穿什麼衣服,孩子過生日想請哪些同學,到商店選擇怎麼玩具,等等,可以讓孩子自己安排。

即使是“大事”,孩子做不了主,但也要讓孩子積極參與,比如家裏要買什麼新家具,假期去哪裏旅遊等,和孩子一起討論,多聽孩子的意見,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建議。如果孩子的建議可行,不妨盡量采納,可以鼓勵孩子的自主意識。

啟示三:對孩子的“違規”行為也要適當懲罰

盡管不能對孩子的行為不能太多限製,但孩子的自製力畢竟有限,有時難免也會做一些出格的事。因此,爸爸還應該適當給予孩子一定的約束,並因勢利導,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爸爸可以提前和孩子訂立一些合理的規矩,然後和孩子一起遵守這些規矩,比如每天晚上看電視不能超過兩小時,每天早晨應該6點鍾起床,等等。如果孩子違背了這些規矩,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比如早晨起晚了,就要罰倒一周的垃圾,或幫一家人擦鞋子等。這樣的“懲罰”既能幫助孩子樹立遵守合理規矩的觀念,又能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

爸爸手記

為孩子設立太多的規矩,過分苛嚴管教,往往難以讓孩子們理解和接受,還會令孩子漸漸喪失自主權。“嚴父”也要在合理約束的前提下,適當給孩子自由,把一些事情的決定權給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和勇氣,促進孩子積極探索。孩子在把握自由和規矩的過程中,也能逐漸學會獨立地調試自己的思想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