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把全部財產捐給自己在國內辦的集美學校,先生對子女回國安家作了如下規定:每人每月發給25元生活費。
革命先輩張聞天把組織歸還的凍結存款和補發的工資4萬餘元讓妻子劉英全部交給黨組熾,他在病床上還再三囑咐:千萬不要留給孩子。
在一些父母的心目中,孩子是家庭的全部希望。不僅在家中一切為了孩子,一切服從孩子,業餘時間也全搭給了孩子。父母一生的精力都花在兒子身上,從來不知道自己關心一下自己,積攢下來的錢也不用在自己身上享受。不少家長,不是想辦法激勵男孩自強自立,努力工作,而是想方設法為下一代積累錢財,不惜花重金買地建房,添置高檔家具,但在精神方麵留給後代的卻很少很少。
父母如果真是為了男孩以後有個完美幸福的人生,不是要努力為男孩留下多少物質財富,而是精神上的財富。父母不要給男孩有依賴自己的機會,否則自己兒子將來可能會變成“啃老族”。父母要讓男孩知道不播種就沒有果實,想成功要靠自己的雙手打拚。
劉墉,台灣著名作家。除了擁有一份成功的事業,劉墉還有一對讓他驕傲和自豪的兒女,兒子劉軒如今已是哈佛大學的博士,小女兒劉倚帆更是多才多藝,剛剛才15歲的她,就奪得了美國總統獎。
劉墉一家剛到美國定居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兒子劉軒膽子很小,加上語言上有困難,很怕和同學打交道,整天鬱鬱寡歡。
於是劉墉就常常帶著劉軒到野外玩,利用大自然培養他勇敢、開朗的性格。如果在路上,劉墉總愛讓劉軒問警察、路人、賣爆米花的“現在幾點了?”在劉墉的教育下劉軒遇到困難時不再氣餒,有了不服輸的精神。在劉墉的引導下,劉軒很快就融入到學校集體生活中,和同學打成了一片。
不僅如此,劉墉還讓劉軒利用假期去外麵打工掙錢。有一年暑假,本想在家享受的劉軒,硬在爸爸的嚴格要求下,找了份擦車的工作。冒著酷暑,穿著寬大的工作服,汗流浹背地清洗車子,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背疼,才掙了25美元。攥著薄薄的幾張票子,劉軒真切感覺到,錢是如此來之不易,而在平常,這些錢僅僅夠他吃兩支冰淇淋。暑期工作不僅讓劉軒徹底理解了爸爸的良苦用心,也帶給了他深刻的人生體驗,使他開始懂得珍惜生活。
父母不能因為愛男孩,而讓他的心中長出依賴的毒苗;父母不能因為心疼男孩,而慣壞了男孩。家長可能會包容男孩的驕橫、懶惰,社會卻不會容忍這樣“富”著養的男孩。
父母要幫助男孩認識勞動的價值。隻有勞動才賦予人生活的價值。勞動是人生活的重要內容,勞動自然會有“報酬”。誠心誠意的勞動,內心會充滿喜悅。一個人有熱愛勞動的品質,將受益一生。現在的男孩很少會主動分擔家務,不是因為男孩生性懶惰,而是他們從小就沒有勞動意識,也不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美國父母怎樣教孩子做家務的呢?
父母每周一次貼出要幹的家務內容,讓孩子明確所要完成的工作,並確定完成任務的期限。輪流去幹某些家務,把孩子沒有興趣或覺得容易幹的家務交叉著讓孩子做。檢查孩子完成情況,使孩子因完成勞動而產生一種成就感。
列出父母應做的事情,不讓孩子感到父母隻在吩咐他做家務,而要知道父母比他做的多的多。
向做家務的孩子道謝,父母要經常讓孩子知道,自己對他們的幫助多麼感謝,這種真誠的感謝會令孩子更積極地成為做家務的好幫手。
每一個父母都有著望子成龍的想法,並且早早的為男孩創造了優越的環境。對男孩過分保護,往往會妨礙男孩身心的正常發展,使他們變得膽怯、依賴心重、神經質,不敢做任何嚐試,而且不易與人接近。所以,父母要轉變教育觀念、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對男孩進行早期勞動訓練,讓男孩能夠熱愛勞動、學會勞動。男孩不僅從小就要有一雙勤勞的手,而且還要練就立足社會的本領,使其受益終身。
凡是男孩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應放手讓他自己去做。讓男孩從小養成自己處理自己事情的習慣,男孩在處理這些事情時不知不覺就會養成獨立的個性。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想要收獲果實,就必須先播種。男孩隻有腳踏實地地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獲。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想要收獲果實,就必須先播種。男孩隻有腳踏實地地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獲。
5
男孩小時候做“乞丐”,
長大才能當“皇帝”
“窮”著養的男孩小時候做“乞丐”,長大以後才能夠當“皇帝”。男孩小時候吃很多苦,才會有著明確的誌向去努力改變這一切。人貴有誌,如無誌,則不能立。不能立,縱有萬貫財產也會揮霍一空。
人生不可能風平浪靜。每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時,就注定了要經曆各種困難的考驗。這並不是一種悲觀的人生認識,而是提醒人們要想擁有絢麗的人生,就要不斷地曆練自己。
“窮”著養的男孩,從小就知道現實生活是不完美的,隻有今天付出努力,明天才能夠有所收獲;隻有今天磨練自己,明天才能夠少吃苦或不吃苦。
鄭全戰,199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係(現合並為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之後赴美攻讀博士學位,並在美國微軟總部擔任軟件設計工程師多年,現為騰訊公司首席架構師。
鄭全戰出生於一個平凡而普通的農民家庭,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家庭裏,卻走出了三位博士。當談及家庭的學習氛圍時,鄭全戰坦言:“我們家基本是大人不管,功課是我們自己在努力。大哥比較聰明,比較愛學習,是他從小領著我們學習。”可以說,大哥吃苦耐勞的品質和鍥而不舍的鬥誌對鄭全戰的成長產生了重要影響。
小時候的艱苦生活,讓鄭全戰深深地明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二十年的讀書生涯,他笑稱自己是“吃了二十年的鹹菜”走過來的。然而生活的艱辛並沒有擋住他前進的步伐,反而磨練了他頑強拚搏的意誌,堅定了他發憤讀書的決心。
再看看“富”著養的男孩,麵對一大堆的飯菜,哄著吃也吃不幾口,還有的孩子一點苦一點累都吃不得,更是別說讓其經曆鄭全戰那種苦日子了。很多男孩跟小時候的鄭全戰比起來,真是要學習的太多太多。不吃苦的男孩不會知道甜是何物,所以應該多給男孩講一些吃苦耐勞、取得成功的故事。
在鄭全戰眼裏,家庭給了他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能吃苦”,經曆了種種磨難後,他最終成功了。如今的鄭全戰可以充滿自信地說“現在沒有覺得什麼是難的”。
看看今天的“小皇帝”,無論家庭條件如何,父母都會省吃儉用地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可越是父母小心養育的男孩,將來越是難成大氣。想必是男孩從小就沒有磨練出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鬥誌。
克服困難的過程就像學習遊泳。不會遊泳的人,會很害怕下水。但是如果不下水,即使是再高明的教練,也不能教會你遊泳。你必須到水中去撲騰,不斷地去練習,即使嗆到了水,也不要放棄。在一次次失敗中,去實踐、體會、摸索教練交給你的技巧。
學遊泳總要從嗆水開始,從嗆水到學會遊泳肯定有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鄭全戰成功的背後凝聚著太多的辛酸和淚水。
現在我們的社會裏,獨生子多,生活優越,溺愛現象相當嚴重,男孩的依賴性也特別大。按年齡來劃分,孩子長到18歲就應該算是成人了,而被嬌生慣養的男孩要到30歲才能夠獨立。家境富裕的男孩,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後,就是不願意學習。這大概不能算是什麼危言聳聽吧?宏誌班的孩子,雖然家境困難,但每個孩子都懂事早,懂事多,能吃苦,有誌向。
再看中國的運動健兒,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些世界冠軍,大多出身於農村。
舉重冠軍龍清泉,生在偏僻的湖南湘西自治州龍山縣紅岩溪鎮,父母都是農民,奧運會前雙雙在安徽打工。
男子10米雙人跳台冠軍林躍,生在廣東潮州的一個普通工薪家庭。父母為了保證他能夠繼續練習跳水,曾賣掉房產,家庭始終處於赤貧狀況。
大家都看到了這些運動健兒們在比賽場上光輝的一麵,而他們在台下的辛苦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呢!
流汗和傷病是家常便飯。對於那些有體重要求的比賽項目,有的人幾年都不吃晚飯,更別說平時吃飯能吃多飽了,但訓練卻還得繼續,因為不訓練就意味著在原地踏步。
看到運動員站在領獎台上落淚的時候,台下的每一個人都會被他們所感染。那些淚水有著喜悅也應該包含著辛酸。看到他們這一刻,也是最美的,也是最能打動人的,因為他們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運動員大多都是出生在清貧的家庭,從小就被送到體校接受訓練,汗水和傷病伴隨著他們成長。從體校到省隊,再到國家隊,隻有運動員知道這條路有多麼的難走。
取得世界冠軍是所有運動員的夢想,可又有多少人能夠站在領獎台上。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運動員要有著過硬的心理素質,在比賽時才能夠發揮正常水平;運動員要有堅韌的意誌,才能不怕艱苦的訓練,才能忍受傷病帶來的痛苦。
這就是奧運冠軍為什麼能夠受人尊敬的原因!
人生就像旅行,沿途有著美麗的風景,也有著存在危險的懸崖峭壁。一旦遇上風險,不夠堅強的人就難免會匆匆結束這次旅行,提早承認自己的失敗;而足夠堅強的人,會認為他就是為經曆這些風險而來。
這些存在危險的路段,就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但是旅行者不會總逗留在一個地方,他們希望繼續探知未來的路。無論前途多麼艱險,隻要堅持不懈,前麵就是美麗人生。中國有句古語:置之死地而後生。當人處在絕境,孤立無援的時候,是最能夠激發潛能,絕處逢生的。這個時候表現出的能力,在平常的時候是很難顯現的。“富”著養的男孩,有父母這座靠山,日子可以過得一帆風順。但同時“富”著養的男孩,當遇到絕境時,就會缺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魄力。如果父母不在身邊,男孩怎樣才能夠擺脫眼下的困境呢?所以父母為了把男孩培養成為有能力的人,應該有意識的讓男孩在路的盡頭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