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引導貪玩的孩子確立遠大理想與目標(3 / 3)

⑤晚飯前一定要寫作業;晚飯後要fù習、yù習今天的課。這些都做好了後,再玩,看電視。

⑥每個星期天,要fù習、yù習這個星期的課chéng做好了後,才玩。

⑦每天要早睡早起。

⑧希望爸爸、媽媽jiān dū。

從此,每天宇華都基本上很自覺地按照這份“計劃”學習。當然畢竟因為是個小孩子,有的時候,也把計劃丟到一旁。

“宇華,”每當這時候,我就會提醒她,“不早了吧?”

“我看完這一集就睡好嗎?”

“好。”我也並不是不講情理的。

可電視劇完了之後,宇華還沒有睡覺的意思,因為還有一集。

“宇華,”我再次提醒說,“你的計劃是不是要改一改了?”

“嗯?”宇華不明白什麼意思。

“因為這個計劃可能太高了吧?”

“是說我做不到,是嗎?”

“是啊,我看你做不到。”我故意激她,“我看你完成不了目標。”

“才不會呢,”宇華的自尊心受了小小的打擊,“我要睡覺了。”

“嗯,這樣才對了嘛。宇華,計劃製定好了,就一定要嚴格地按照它執行,否則,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就是在母親這種不斷的引導下,宇華慢慢地養成了自覺學習的習慣,自己為自己設定計劃,自己要求自己,並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學習,這方麵的成果也是明顯的:她的成績不斷地取得進步。

5.目標切合孩子的實際才能起到激勵作用

設定一個適當的目標對愛玩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適當的含義,就是不能過高,亦不能過低,要切合孩子的學習現狀。適當的目標可以掘發他的內在潛能,激勵他們自覺主動地學習。在引導孩子製定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大多數家長由於望子成龍心切,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學習實際,為孩子設定過高的目標。這隻能是家長的一廂情願,因為一旦孩子達不到這個目標,或者認為這個目標根本無法達到,便會泄氣。這與家長替孩子製定目標的初衷可以說是背道而馳。

阿亮讀書成績一直都不好,全班四十二人,他考第三十六名。爸爸為了激發他的讀書動力,就對他說:“你在下學期考試可以拿到十名或以內,我就買部最新型號的遊戲機給你做禮物。”爸爸原以為送遊戲機給他定會讓這個遊戲機迷全力以赴地讀書,誰知結果是阿亮全無反應,考試結果依然是第三十六名。

這件事把阿亮的爸爸氣個半死。他說,連遊戲機都起不到作用,以後不理他了。阿亮爸爸的同事知道了這件事之後,建議不如把目標定得低一點,如三十名。阿亮爸爸說:“三十名又不是好名次,連全班的一半都不及,還要獎他遊戲機?”

阿亮爸爸的看法顯然是錯誤的。

為了促使孩子能夠自覺主動地學習,給孩子設定目標是個很好的方法,但這個目標一定要他的能力可以達到,才能起到激發他的作用。對愛玩的阿亮來說,遊戲機無疑是一個很吸引的獎品,但一下子要考入十名內,對他來說就像登天一樣難,如果他有能力一下子考入十名內,就不會老是在三十多名的位置了,所以他毫無意識要努力、要嚐試,這個目標就如白定了一樣。

做父母的不如先設定一些孩子可以達到的目標,像阿亮的情況,可以先定三十名,這個目標對阿亮來說是有可能達到的。到了三十名之後再定二十五名,這樣一步步引導他向前走,阿亮覺得目標可以達到,就會全力以赴了。

當然,對孩子製定學習目標,也不能過低。因為過低,孩子不經努力輕而易舉地達到,這不僅不利於他們自覺主動精神的培養,反而會使他們容易滿足而產生驕傲的心理。

6.讓孩子將奮鬥的目標化為切實的行動

孩子僅有理想和目標還是很不夠的,必須讓貪玩的孩子學會為理想和目標而積極主動地不懈地去努力;否則一切終將是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

“光說不練”是孩子身上的通病,也是他們成長中最大的絆腳石。

優秀的孩子常和下列詞彙相關聯:艱辛、勤奮、刻苦、努力、好學、博聞、踏實……仔細觀察一下,這些詞語其實都是用來形容行動的,因此,行動是孩子成長的必然描述,沒有行動,也就沒有結果,更不可能成功。正所謂“說著容易,做起來難”。特別是對孩子而言,他們可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創意,有各種理想,甚至製訂出詳盡的計劃,但因為自控力不足,所以他們總是讓計劃泡湯。

一位學生計劃7點看書,但因為晚飯吃得太飽,就想看電視消遣,他本來隻想看三五分鍾,誰知節目太精彩,隻好繼續看完,這時,時間就已經流逝,等節目看完,剛想坐下來看書,又突發奇想,給朋友打電話聊聊天,聊完後,看到有人在打球,一時手癢,便又打球去了,打完球,洗洗澡,感到十分疲倦,便躺下睡覺了……於是,這一晚就這樣過去了,時間就被浪費掉了。不可否認,或許他一直都在想著要看書,但他最終卻什麼也沒做。

年複一年、日複一日重複這種生活的孩子比比皆是,終有一天,等他們領悟到該行動的時候,卻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生活就像一盤棋賽,坐在孩子對麵的就是時間,如果他猶豫不決,終將被淘汰出局,如果他繼續下去,就會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戰勝自我。

行動不僅是孩子健康成長、適應社會的捷徑,行動本身也會增強其信心。當孩子麵臨一個難題時,要引導他們不要把太多的時間花費在思考上,雖然說“三思而後行”,但在現實中有很多孩子所見到更多的是“三思而不行”。因為考慮的東西太多,就容易產生恐懼,不敢正視麵臨的難題,就會采取逃避或拖延的方式,當然,離孩子們的理想也就越來越遠。

自覺主動地學習中的“動”,就是立即行動,如果孩子空有理想,而不行動,“光說不練”,那注定是不能搞好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