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山南西節(3 / 3)

劉蕡博學,怎會不知,“山南茶葉為金州(今安康)土貢,興元府西鄉縣之午子仙毫更是一絕!”

“鹽糖薑棗、桔皮薄荷與水煮出的薑茶某已吃得膩味,還是炒出來綠茶,窖製的花茶,沸水衝泡出來深得草木之味,且方便簡易,可反複衝泡。”李賢齊悠然道。

透過雕窗,李賢齊瞧著院子裏一株老柏,虯枝夭矯,針葉新萌,看著讓人欣喜。

劉蕡一臉愕然,“炒出來綠茶,窖製的花茶,用沸水衝泡?”

茶之道,本是江南之俗,後來遍及北方,自鄒、齊、滄、棣、漸到長安,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上自宮庭,官府,官宦世家,下至小鎮村莊,茶為食物,跟鹽米沒有兩樣。

唐朝茶道,內容繁複,包括烤茶、研茶、煎茶、分茶,一整套複雜的流程。

前幾日看兵馬使軍衙後院的僮仆煎過茶,李賢齊感觸尤深,

茶葉是特製而成的茶餅,有圓有方,厚薄適中,欲煎茶者,先將餅茶在小紅爐上炙幹,越幹越好,讓茶味增厚。

其次碾茶成末,碾成黃金粉,輕嫩如鬆花。這是勞心勞力的活,碾茶的僮仆累得汗流浹背,心力俱疲,方才碾好茶末。

再用專門的爐釜和器具,名泉好水,活火猛煎,不僅如此,還要講究“湯候”。煎茶過程中水有三沸:“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

一沸加入鹽糖薑棗等調味品,二沸稍過,迅速起皿出鍋,再由主人進行分茶。

前世製茶之法知曉一二,攤放晾幹、殺青、揉撚、幹燥。所謂的嫩葉老殺,老葉嫩殺等訣竅一並錄下來,還有花茶的窨製之法。

“劉參軍,某去信給我師武威郡王,建言他獎勵士紳百姓種茶,在興元府設立茶市,頭一年先將茶稅減免一半,待茶市形成氣候,再收稅養軍,招募秦嶺獵人,還有種植苜蓿,圈養生豬等方法。”李賢齊悠然神往,有綠茶、花茶炒製之法,加上沸水衝泡的簡易,肯定會在大唐流行起來。

“賢齊,既然有此好事,我們財力雄厚,擁有橫海盟、北風商隊,桃花商行,到山南西道購些茶山,在興元府設立製茶工坊,豈不更好?”張允皋對李賢齊聚財練兵佩服得五體投地,一臉興奮。

李賢齊含笑點頭,“理應如此,與武威郡王、李燕州的安東商行合股經營茶山茶坊,另外備五十壇烈酒為賀禮,恭賀武威郡王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另備五十壇烈酒,委托他轉送西川節度使李德裕,拜托他從製作劍南燒春的官辦酒坊調幾名釀酒的工匠過來,將桃花春改進成天下名酒。”

劉蕡眯縫著眼睛,笑出聲來,“元和末年,李肇在《唐國史補》中,列出大唐十三種名酒,河東之幹和,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上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嶺南之靈溪,博羅、宜城之九醞,潯陽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蝦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漿,現在多了一品,桃花春。”

陽光灑進雕窗,碎成斑駁陸離的片片光影,照得軍衙大堂明明暗暗有了層次。

“劉參軍,桃花春名頭不響,那當得天下名酒,不如改成山海釀?”李賢齊望著斑駁光影中的劉蕡,輕聲問道。

……

節奏舒緩的章節,兄弟們慢慢看吧,為《藩鎮》以後的故事埋條線在那兒。

有票就投,《藩鎮》的後麵戰火連天,精彩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