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是由骨骼構成的盆狀物,包括2個大的骨盆骨,在脊椎的底下方連結,稱為骶髂關節。骨盆骨的連結,在前方有一個,稱為恥骨連結。在脊椎骶骨的下方,有4塊小的骨骼,構成了尾骨。
骨盆主要的功能是支撐身體的結構,同時保護子宮和膀胱,在懷孕初期,也保護正在成長的胚胎。構成盆狀底部的是一層肌肉,稱為骨盆肌肉。骨盆肌肉分為2層,即較內部的一層與外表的一層,由恥骨連至尾骨,並穿過兩邊的髖骨。
在這些肌肉中,共有3個出口。一是由膀胱延伸出來的尿道出口,位於前方。另一是由子宮延伸出來的陰道口,位於中央。第三則是由大腸延伸出來的肛門通口,位於後方。
外層肌肉,在這些通口處形成一個環,稱為括約肌,能使這些出口緊密地密合,特別是在腹部用力的時候,如:當咳嗽、笑或打噴嚏的時候。懷孕期間,骨盆會支撐胎兒、胎盤,以及擴大的子宮內一些額外液體的重量。生產過後,這些肌肉會因極度擴張而脆弱,因此,要盡可能運動這些肌肉,使它們恢複強健的狀態。
假如因為裂傷或會陰切開術而有一些手術的縫針,也許你會擔心緊縮這些肌肉,會導致疼痛的發生。其實,當用力緊縮並放鬆這些肌肉的時候,可增強此處的血液循環,並促進愈合過程。當運動時,對這些傷口並不會造成任何傷害,因此愈快展開運動愈好。
在尚未有所領悟以前,可能就已經熟悉如何運動骨盆肌肉,每次當覺得需要放空膀胱或收縮骨盆肌肉,以免溢尿時的情況便是。
膀胱的變化
產褥期開始幾天,產婦往往需要經常地排尿。某些婦女在生產以後,有排尿的困難。這很可能是因為尿道擴張與淤血之故。有時候,需要用導尿管,直到膀胱恢複正常為止。如果生產時產生硬膜,產後數小時可能需要裝置導尿管。
產後常見的問題之一,就是壓抑性失禁。這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排尿現象,通常發生在咳嗽、大笑或打噴嚏時,這是因為腹腔內的壓力增加所造成的。要盡快進行骨盆運動的人,會比隻是做骨盆腔收縮運動有較大的益處。
如果在進行骨盆腔收縮運動數周以後,仍然無法很好地控製膀胱,則須與婦科醫師商量,請他給予更多的指導。某些女性很可能需要借助手術來修複“脫出”——這種情況是因為陰道的力量不足,而使子宮、膀胱或直腸掉入不正常的位置。
此外,還有其他類型的排尿的不適狀況,並不能通過骨盆運動來獲得改善。很重要的是,需要接受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在認為需要的時候,一定要尋求協助,不要以為生下嬰兒以後,就有必要忍受身體不適或其他的情況。自己所需要的幫助一定是不虞匱乏的,問題在於是否能找到正確的治療你的方法。
會陰的變化
陰道與肛門之間的皮膚與肌肉所形成的部位叫會陰,假如該處有縫合口,或是在生產時,嬰兒的頭部通過所造成的淤血,會陰部會在最初幾天感到非常疼痛,在此,提供一些改善的方法。
在休息的時候,花一些時間平躺,以減輕肌肉負擔,假如用臉盆或蓮蓬頭盛水清洗會陰部,要確定水流的方向是由前至後,否則很可能將肛門的排泄物衝到會陰部位。在使用衛生紙的時候,擦拭的方向也是由前向後,以避免先前接觸過肛門的衛生紙碰到陰道。
在入院時,衛生毛巾應該置於封閉的塑膠袋中,再置於衣物箱中,並小心地處理。
生活與料理
孕婦如果產後恢複得快的話,3個星期就可以離床下地,做一些煮飯之類的家務。其實,就光是照顧嬰兒,身體也會感到疲勞,所以仍要注意休息。一天要保證8~9小時的睡眠時間。產後5~6個星期之後,才能像平常人一樣做家務。
在醫院內的生活安排
(1)產後生活
分娩之後,最需要的是休養。
長時間辛苦的分娩過程中,身體發生了許多急劇變化,肝髒、腎髒等各內髒器官都非常疲勞,血液變得稀薄,以往所儲存的營養、性激素大量消耗掉。事實上,大多數人這時體重會下降。在此後的時間裏,還要養育嬰兒,需要長時間地進行辛勞的工作。因此身體健康的恢複是很重要的。
如果產後恢複得不好,會帶來各種各樣的不良後果。所以分娩後6~8個星期是非常時期,一定要注意調養,不能疲勞。
(2)分娩後的當天
①睡眠
分娩後不能立即回病房,還需要在產房裏呆2小時左右,以觀察有否出血或其他異常。在確實沒有問題之後,才可以回病房去。回到病房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睡覺,以及攝取足夠的營養以便早日消除因分娩所帶來的疲勞。
②產後陣痛
如產後陣痛太厲害時,會影響睡眠。實在難受時,應和醫生商量服些鎮靜劑。
③飲食
為了避免空腹和口渴,產婦這時可以吃些簡單的食品和熱牛奶。
④排尿
剛分娩後,大量水分從尿液中排出,所以尿量這時應該增多,但實際上,大多數產婦這時卻沒有尿意,而且即使有尿意,也很難排出來。為了防止儲尿過多,要進行人工排尿。
(3)產後第1天
①離床
在過去,總認為產婦分娩後的30~45天內要躺著。現在不提倡了,而應該在保證足夠睡眠的基礎上,適當地進行一些活動,這對子宮收縮、母體恢複健康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