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白芳下班剛進門,聽到房間裏有咯咯的叫聲,推門一看,幾隻活蹦亂跳的小雞正在房間裏亂竄。忙碌了一天的白芳,看到家裏亂亂的樣子,不免心煩意亂,張口就訓斥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呢?馬上就考初中了,還弄這些東西幹嗎?亂死了!”孩子正要向她解釋什麼,她卻不容分說地繼續嗬斥孩子:“給我扔出去!把這些東西給我扔出去,不用解釋!我不想聽!”說完就要去抓那幾隻小雞。這時,孩子的眼淚“唰”地流了出來,他好像想說什麼,但什麼也沒說,一轉身回到自己房間,把門重重地關上了。
白芳很生氣,剛想追過去再訓孩子,孩子的姥姥對白芳說:“你別罵孩子了,這是孩子給我買的,他說怕我在家寂寞,買了幾隻小雞來陪我。孩子都是出於好心,你要是覺得不喜歡,可以好好和孩子說,把這些小東西送給別人就可以了,不要再罵孩子了。”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經常要求孩子要“聽話”“要聽老師的話”“聽話才是好孩子”“不聽話就不是好學生”,等等。久而久之,“聽話”便成了好學生、好孩子的代名詞。毋庸置疑,要求孩子聽話並非有錯,然而,為了提高孩子的自主性,若片麵強調孩子聽話,則會影響一些孩子的健康發展。
生活中有的孩子犯了錯誤,試圖找出理由為自己辯護,其目的無非是為求得父母對自己的諒解,這種心理很正常,也是孩子鼓足了勇氣才這樣做的。如果父母武斷地加以“狙擊”,孩子會認為父母不相信自己。對父母親的這種“蠻橫”做法,孩子雖不敢言,但心不服,以後孩子即便有更充足的理由也不會再申辯了。孩子一旦形成了這樣一種心理定勢,對父母親的批評就會根本無法接受,把訓斥全當耳邊風。
大約到了小學高年級和中學階段,孩子開始進入比較逆反的青春期。這時的孩子已不再滿足單純被教育的角色,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不喜歡被動地接受父母的吩咐和安排,遇事願意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希望自己決斷。如果這種需要不能得到滿足,他們就會感到失望甚至進行反抗,從而變得“不聽話”。
中國的家庭教育信奉“聽話”教育,中國的父母普遍認為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聽話”的孩子就是壞孩子,“聽話”也是中國父母對孩子講得次數最多的、在教育孩子時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之一,孩子在家裏被時時教訓要聽父母的話,孩子上幼兒園後就被叮嚀要聽阿姨的話,孩子上學了也要被囑咐要聽老師的話。總之,聽話的孩子總是招人疼、惹人愛,不聽話的孩子總是招人嫌、惹人煩。
正是由於有這樣的認識,中國的父母往往刻意要求孩子對自己要無條件順從。一些父母覺得自己絕對正確、無所不曉、無所不能,自己過的橋比孩子走的路還多,孩子當然要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教誨。於是,當孩子與大人出現分歧時,大人經常武斷地表態“你錯了”“你這樣不對”;當孩子想對某件事作個說明時,便會遭到父母更嚴厲的訓斥;更有一些缺乏耐性的父母,十分反感孩子頂嘴,當孩子向他們的權威發出挑戰時,盛怒之下免不了對孩子拳腳相加一番。
實際上,“不聽話”意味著孩子的心理在成長,說明他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喜好: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說明他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說明他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應當怎麼做,不應當怎麼做。當孩子年齡尚小且自理能力較差的時候,讓孩子按大人的指示去做是可以的;但當孩子逐漸長大以後,再總是用“聽話”去教育孩子和要求孩子,就顯得有些偏頗了。這時,父母應該認可孩子在心理上的成長,積極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想法,采用不同於過去的方式幫助和指導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孩子長大了,不聽話了”,或者簡單地采取高壓政策使孩子屈服。
親子正麵溝通秘訣
孩子“不聽話”比沉默地反抗要好,因為“不聽話”可使父母更容易了解子女。客觀地說,孩子“不聽話”是有許多積極意義的。
1.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不聽話”,說明他有自己的見解,而且敢於表達和堅持自己的見解,如果家長這時能夠聽取和采納孩子的正確的意見,孩子就會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價值的,這對增強其自信心大有裨益。相反,如果總是用“聽話”兩個字去教育孩子,隻能讓孩子養成唯唯諾諾的性格。
2.提示父母教育的不當
孩子“不聽話”通常發生在父母批評不得法而令孩子不服氣時,孩子沒做錯事而受到父母的冤枉時,孩子不想馬上去做事可父母親硬逼其去做時,或者父母心情不好拿孩子出氣時。其實這些都反映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的方式方法有問題,他們正好可以從孩子的不滿情緒和“不聽話”的表現中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從而來改變和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