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太宗動員土豪幫窮人娶老婆(1 / 1)

唐太宗動員土豪幫窮人娶老婆

往事

作者:倪方六

在公眾的印象中,“計劃生育”就是少生孩子,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全麵的。計劃生育的概念是人類有計劃地調節自身生殖行為的行為,既包括“減產”,也可以“增產”。

在中國古代相當長的時間裏,實行的是鼓勵國民生育的“計生”政策。不過,關於“少生”、“優生”的提法,倒也“由來已久”。

多生:越國三胞胎國家養

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當時實行的獎勵政策非常優厚。據《國語·越語》所記,越國當時對孕婦實行“公費醫療保險”,女人生產時隻要通知政府,醫生很快便會趕到產婦家裏助產。

如果生的是男孩子,獎品是兩壺好酒,一條狗;如果生的是女孩,獎品是兩壺好酒,一頭小豬;如果是雙胞胎,政府安排免費保姆;如果是三胞胎,政府安排免費奶媽,也就是說,由國家來撫養。

到了封建時代的鼎盛時期唐朝,則把鼓勵生育當作一項基本國策。唐太宗李世民剛一當皇帝,便在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的正月發布了《令有司勸勉庶人婚聘及時詔》,鼓勵生育,還動員富人讚助娶不起老婆的窮光棍,將計劃生育的好壞、鰥寡人口的多少,作為地方領導幹部的政績指標,進行考核。

男女比例:宮女出宮嫁人去

古代中國“計生”政策的另一方麵,則是解決育齡男女性別比例失調問題,其中重要手段之一是強製早婚。

如春秋時的齊國,便推行男20歲,女15歲的“計生”政策,鼓勵國民早婚,有的朝代甚至將女子婚齡提早到13歲。

齊國不僅提出早婚政策,主持齊國政府工作的上卿管仲還提出了解決育齡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的一個辦法:減少齊桓公的後宮人數,不讓“宮中有怨女”。齊桓公立即響應了管仲的計生政策:將後宮沒有與他發生過性關係的大批“未嚐禦”女子,統統遣散回家、嫁人。

除了降低婚齡,古代中國有的朝代還提倡“二婚”。如唐代便提倡“男子娶寡婦、寡婦再改嫁”這樣的政策,否定男子娶二婚女不體麵、女子“從一而終”的舊觀念。

早婚:到年齡不婚要治罪

古代中國對違反計生對象的處罰也很嚴厲。如在漢初劉盈當皇帝時期,便有明確的“罰款”方案,據《漢書·惠帝紀》記載,在公元前189年,劉盈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這“國策”用今天的話來解讀是這樣:年齡在15歲至30歲之間的適婚女子如果不出嫁,將被罰款,罰款的金額是“五算”。“五算”是五倍人頭稅的罰款,這在當時可是一個成年人一年的口糧了。

越國也強製早婚。規定:“女子十七不嫁,丈夫三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節育:怪招秘方真假難辨

古人曾想出過五花八門的秘方、怪招,達到節育、絕育、少生的目的。傳說皇家有不少“不傷身”的節育手段:漢代後宮有“貼肚臍”偏方,在嬪妃的肚臍上貼上一種藥膏,使之不孕;清代皇宮有“點穴”避孕秘術,皇帝與嬪妃性生活後按摩嬪妃下身某個穴位,使之不孕。皇帝後宮美女如雲,實行計劃生育的事實應該存在,但這些偏方秘術是真是假,就難說了。

口號:計生標語五花八門

與今天一樣,為宣傳“計生”政策,古代中國也有各種各樣的計生“標語”和“口號”,當然其主旋律是以鼓勵多生為主。

鼓勵多生的口號有很多條,最深入人心、影響了整個封建時代的至少有兩條。一條是“多子多福,養兒防老”;再一條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也有一些學者擔心“人滿”之患,提出了少生甚至不生的口號,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是唐初民間通俗詩人王梵誌。王梵誌寫的計生“標語”最有名的一條是:“生兒不用多,了事一個足。”二三十年前中國最流行的“計生”口號“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好”,最原始出處就在這裏。

到了宋代,有學者估算中國人口總數首次過億。宋末著名學者、《文獻通考》作者馬端臨正式提出了“少生”、“優生”、重視人口質量和整體素質的“計生”理論,與現代的人口和計生政策相當接近。

(綜合摘編自《東亞經貿新聞》《華夏關注》《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