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憲和陳道明結婚18年了。杜憲說:“他是急脾氣,可是誰讓他遇上我了。我的脾氣好,忘性大,第二天早晨,我總想不起來昨天晚上他是怎麼氣我的。有時候,我也想,以後一定當天晚上就把他最氣人的語言都記下來,省得忘了,然後,再恣意給他有力的還擊。可是後來一想,大家都活得不容易,幹什麼跟他過不去呀。”
當初是天津人藝的舅舅介紹杜憲和陳道明認識的,那時杜憲考上了北京廣播學院,不再賣飯了。陳道明比杜憲小一點兒,杜憲笑著說:“那時候沒看出他有特別的才華,隻是覺得挺文氣的。那時候,年輕人見麵可不能顯得沒文化。我們見麵就談什麼名著。後來,我還去劇場看他們的演出,直到謝幕也沒看到,原來他是B角,那天沒上場。”
陳道明考上中戲後,每個周末從學校回清華的家,杜憲都會在中戲下車,和陳道明見上一麵。杜憲和陳道明談戀愛時,吵架吵得特別厲害,甚至好幾次都說要分手了,把送給對方的東西都收了回來,彼此還祝福了一番,但是緣分天定,他們兩個還是成了夫妻。“戀愛的時候把架都吵完了,現在彼此像朋友一樣不吵架了。”
他們家一貫講“嚴父慈母”
杜憲與陳道明的女兒叫陳格,15歲了,長得像爸爸,她現在在英國讀書。孩子的名字是作學問的姥爺給取的,出自王陽明的名句。
格格被送出去兩年了,女兒不在身邊,當母親的想得厲害。“女孩13歲~15歲,正是生長發育最快的時候,沒在她身邊真的很遺憾。”
第一次送格格去英國回來,在飛機上杜憲就哭了,也不管空中小姐怎麼看她,她就是使勁兒地哭。這一幕與我們了解的杜憲大相徑庭。
“當時確實太難受了。讓一個母親離開孩子,太殘忍了,我邊哭邊想,回到北京,就和幾個朋友商量辦一個學校。辦一個國際化的學校,讓家長不離開孩子就能讓孩子受到好的教育。那會兒想得特多,但是回到北京就現實多了,畢竟辦一個學校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
杜憲和陳道明對孩子的感情都一樣,但表達的方式不太一樣,他們家一貫講“嚴父慈母”。母親牽掛得更多一些,照顧得更多一點;父親原則性更強一些,在大的方麵進行一些指導。但是陳道明後來發現這樣做不行,他管孩子太嚴,孩子長大開始記仇了。
女兒雖然叫格格,可是他們沒想把格格往公主上培養。“我們家的孩子可沒有公主的感覺,就像個野孩子,挺貪玩,這也是決定把她送到英國的原因之一。有的孩子就坐得住,我們家這個不行,得整天追在後麵,家長跟她一塊兒累。”
關於往事杜憲說,今天的她再也不是曾經的她了。說這話的時候,杜憲和每個上了年紀的母親一樣,眼睛裏閃爍著令人動容的光芒。但願明天的她,還能像今天一樣,活在當下。
(虛葉薦自《時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