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晶:我比你爛,你沒我賺(2 / 3)

王晶的努力很快見效。入行第二個月,他就賺了800多元,第三個月,收入更超過1000塊。本來並不看好他的劇本負責人劉天賜將這個“學生仔”留下來,給了他一份固定兼職,一做就是兩年半。在這段時間裏,王晶開始了他的喜劇研究。當時的喜劇之王是許冠文,王晶從許冠文的節目和電影裏看出了他賣座的秘訣。“他的作品能夠搔到小市民心底癢處。我一直認為,能和老百姓結合在一起的喜劇,才是最好的喜劇。”

那時的王晶,剛剛20出頭,體重130磅,還抱有一顆做小生的心。直到他遇到同樣籍籍無名的周潤發,倒吸一口冷氣,遂把“明星夢”老老實實收起來,安心做自己的編劇。

從少年王晶,到電影圈公認狡猾的“王胖子”,王晶用了不到10年時間。這10年裏,他轉行、跳槽、拍戲,無一不是反複掂量過利益輕重。

25歲時,他簽約邵氏,執導第一部電影《千王鬥千霸》。初當導演,他燈光、攝影、分鏡都一竅不通。開工第一天,他拉上父親王天林一同去影棚,生怕邵氏的老臣要給他這個毛頭導演下馬威。好在父親麵子大,拍攝無風無浪,王晶順利過關。

拍完第一部電影,無線電視台和邵氏電影都想留住王晶。兩家隻能選一家,王晶很猶豫,找到黃霑谘詢。黃霑很直接:“哪邊錢多去哪邊!”

1982年,王晶離開電視圈,全心投入電影圈。最初拍攝的幾部電影都是喜劇片。這也是少年王晶做“喜劇研究”時參透的道理。“喜劇本小利大,從3歲到80歲都愛看。在任何時代,喜劇都是性價比最高的。”

1980年代是香港電影真正的黃金年代。一批有票房號召力的大明星帶動了明星製的建立,電影工業化製度形成,電影生產以標準化模式操作,輔以商業包裝宣傳手段,以類型化電影出擊。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年代。許鞍華拍許鞍華的,關錦鵬拍關錦鵬的,王晶也有自己的喜劇可以拍。

他在1984年拍攝電影《青蛙王子》,女主演是張曼玉。這部愛情喜劇當時收入1800萬元,破了邵氏紀錄,是王晶成為“票房導演”的一部重要作品。王晶式喜劇也從這部片子奠定了基礎。

無懼於“屎尿屁導演”的稱號

《紐約時報》影評人曾評價1960年代蓬勃發展的香港電影業:盡皆過火,盡是瘋狂。1990年代,這8個字又被用來評價王晶的電影作品。

從《青蛙王子》開始,王晶就被香港影評人封上了“屎尿屁導演”的名號。在他的電影裏,汗水、口水、鼻涕都可以變成笑料。

據王晶回憶,1991年開拍《整蠱專家》時,他手上隻有“劉德華、周星馳、整蠱專家”10個字,連故事大綱都沒有。好在他和周星馳都喜歡日本動漫,不約而同想把日本漫畫裏最好笑的部分放入電影中。雖然這部電影被影評人依舊罵做低俗,但並不影響這部電影在市場上取得不俗成績,與吳宇森的《縱橫四海》和成龍的《飛鷹計劃》打成平手,而在台灣市場則取得大勝。

胡鬧笑料的堆積穿插,成為王晶的不成風格的風格。美國電影研究學者大衛·波德威爾在他的《香港電影的秘密》一書中這樣評價王晶:“王晶摒棄可信性、角色連貫性及好品位的態度是決絕的。”但他同時也承認:“收起搞笑作風的王晶其實很會說故事。”